•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财经

坚决扛起重大历史使命 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24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牢记领袖嘱托,扎实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在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全景式展现“十四五”时期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以及全市上下围绕市委“156”战略举措,奋勇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美好形象,经市委同意,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从10月22日起举办“见证高质量发展的晋中实践”——晋中市辉煌“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10月22日上午,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能源局、市营商环境局紧紧围绕“坚决扛起重大历史使命,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这一主题进行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式现代化晋中实践扎实推进。

♦202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8.8亿元

♦太原晋中按照“六个一体化”发展思路加速推进

♦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全面叫响“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新IP

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转型发展为主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体系迭代升级、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体系迭代升级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统筹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协调发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煤更“优”

♦电更“绿”

♦气更“足”

♦耗更“低”

2023年,我市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2024年,我市营商环境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外资外贸环境更加开放融通

♦政务环境更加规范高效

♦人文环境更加和谐包容

♦要素保障更加优质精准

产业升级强根基 民生文脉共繁荣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式现代化晋中实践扎实推进。

经济与产业。2024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8.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千亿元,总量升至全省第4位。三次产业构成为6.2:42.8:51。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建成全国最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煤炭、焦化先进产能占比达98%、100%。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省首台甲醇重卡、全球首款醇电混动轿车在晋中问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4.2%(排名全省第二),省级重点产业链企业达71户,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164户(居全省首位)。创新驱动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企业达396家,是“十三五”末的1.6倍,总数位居全省第二。

城乡与民生。 太原晋中按照“六个一体化”发展思路加速推进;“飞地经济”向高端产业迈进。介休、灵石入围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80%以上财力投入民生福祉,就业形势平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8.8%,普惠园覆盖率87.3%,职业教育继续领跑全省。县办中医机构全覆盖,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3.72人(位列全省第二),成功申报两项全国养老试点。

改革与生态。 支持民企发展,18户民企上榜全省民企百强(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131项事项实现跨市通办,医保制度改革全省领先,教育、养老、基层治理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空气质量改善,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44项“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全部开工,完工39项,总完工率全省第二。汾河排污口超标率下降到1.7%。建成全省首家“双碳”会客厅。

文脉与安全。全面叫响“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新IP,三大主题、九大业态群落起势成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平遥古城连续位居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百强榜前十,出台《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保护条例》,榆次小西沟乡村文旅综合体成AAAA级旅游景区,昔阳钟村夏商墓地入选“考古中国”四项重大发现。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151.8万吨,单产连续5年在全省领先,原煤产量完成1.16亿吨,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记者 史俊杰)

总量质量双提升 多项指标领跑全省

“十四五” 时期, 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转型发展为主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体系迭代升级、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四五”首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2024年达到2458.8亿元,较2020年增加836.2亿元。“十四五”前四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2024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23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10283美元,连续三年超过1万美元。财政收支同步增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

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发展根基持续夯实。农业供给多元增长。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48.8亿元;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150万吨以上。工业经济压舱稳健。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972.2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164户,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服务业引擎作用彰显。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125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1%。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新兴产业聚链成势。“十四五”前四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数字经济抢先发展。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04亿元,规模总量居全省第2位。创新动能稳步积蓄。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均较2020年显著增长。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内外需求双向赋能。投资年均规模扩大。“十四五”前四年,累计投资3018.3亿元,三次产业累计投资构成为5.2:37.1:57.7,“三二一”投资格局更加稳固;消费市场恢复向好。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8.4亿元,网络销售快速增长。对外贸易增势强劲。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45亿元,较2020年增加25亿元,年均增长22.4%。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共同富裕扎实推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四五”前四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6.2万人;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等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34元,较2020年增加78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9元,较2020年增加4902元。(记者 史俊杰)

“十四五”以来,我市统筹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协调发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呈现“煤更‘优’、电更‘绿’、气更‘足’、耗更‘低’”的良好局面。

煤更“优”

作为煤炭大市,我市坚决稳住能源基本盘。五年来,全市原煤产量连续保持在1亿吨以上,占GDP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提供就业岗位超30万个,经济支撑作用发挥明显。累计建成22座智能化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全面普及,先进产能占比达97%,领跑全省。寿阳县智能化煤炭产业示范基地更是提供了煤矿提智增效、迭代升级的晋中样板。

电更“绿”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历史性“结构反转”。相较2021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增长3倍多,由267万千瓦增长到943万千瓦,占比从30.5%提升到60.80%。“十四五”电网投资规模连年跻身前列,变电容量、输电线路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53%、15%。累计建成充电桩8973台,桩车比1:6.24,位居上游,实现了公共充电桩全市118个乡镇(街道)和商业体、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全覆盖。

气更“足”

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效显著。地面抽采煤层气产量大幅提升,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连续4年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晋祥榆社—武乡区块成为国家级示范典型项目,2024年产量实现翻番,2025年预计将再次翻番。2024年底,全市煤矿瓦斯利用率达52.9%,提前一年实现省定50%的目标,实现“安全隐患”向“清洁能源”转变。

耗更“低”

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前四年已完成省“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2021年至2024年全社会煤炭消费连续实现负增长,14个耗煤项目共替代煤炭消费约1600多万吨。新增清洁取暖改造约20万户,每年可减少散煤燃烧约50万吨,基本实现了建成区、城乡接合部清洁取暖全覆盖,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80%以上。(记者 史俊杰)

厚植发展沃土 激发市场活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推进,全省首家成立市县两级营商环境局,营商环境建设一大批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23年,我市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2024年,我市营商环境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积极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清理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积极推动审批、商务等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信用建设。

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全省率先出台《晋中市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合法性审核工作指引》《晋中市涉企行政检查办法》等,构筑起营商环境法治屏障。创建“1332”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晋中模式。全省率先开展企业全周期“法律托管”服务。“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比例达45.8%,全省第一。

外资外贸环境更加开放融通。持续优化通关流程,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实绩外贸企业达204户、全省第三,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达146个,全市外贸空白县全面“破零”。

政务环境更加规范高效。全国首创“审检联动”地方政务服务流程标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成为全国样本。“一网全办好”、政务服务全代办做法入选中国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全省首设“高质量发展特色窗口”。首创“晋心办·暖企驿站”。

人文环境更加和谐包容。优质县级高中均衡发展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交流;全省率先实施“长幼同园”。介休、榆次等县级医院达到三级水平。不动产登记“周末不打烊”实现“一网通办”。

要素保障更加优质精准。建设用地审批速度居全省前列,全省首创“六全代办”服务。全省率先实施水电气热网“一站式”集成报装。“三晋贷款码”综合推广全省第一,全省率先推行“工程中标贷”。科创动能强劲,“晋创谷·晋中”建设运营,科技特派员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数字城市建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记者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