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时间:2025-11-21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 ■郑锦玮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四五”时期,山西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民生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
11月19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山西省民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多点突破 交出民生亮眼答卷
发布会上,山西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红介绍,“十四五”时期全省民政系统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各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建立,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5.2%和33.1%,累计实施临时救助94.4万人次,救助范围向低保边缘家庭等延伸,服务方式向“物质+服务”转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迈出坚实步伐,在全国率先出台社区居家养老省级地方性法规,山西省政府连续6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设施较2020年分别增加29%和22%,4477个老年助餐点让“家门口”养老更便捷。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持续优化,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累计办理跨区域登记7.16万对,殡葬惠民政策实现全民普惠。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新增登记社会组织5116家,公益慈善捐赠总额突破51亿元,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此外,地名服务不断强化,39万条地名录入国家地名信息库,“乡村著名行动”有效服务乡村振兴。
精准施策 守护特殊群体福祉
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省情,山西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正厅长级)曾庆勇介绍,截至2024年末,全省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778.99万人,占比22.61%,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全省通过“三晋银龄行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261支,44万名老年志愿者活跃在基层。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曾庆勇表示,山西省投入7.01亿元建成标准化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290个,提档升级日间照料中心3100个,太原社区食堂等助餐模式广受好评。80岁以上高龄津贴实现普惠发放,6.92万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山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涵盖20项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从兜底型向普惠型转变。
儿童福利保障持续升级,山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琚李梅介绍,孤儿集中养育和散居保障标准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610元和405元,“福彩圆梦”等助学工程资助4646人次圆梦大学。关爱服务覆盖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培育148个儿童福利领域社会组织,2万余名儿童督导员和主任筑牢基层防线。残疾人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李建红透露,2025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为82元/人/月,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09元/人/月,2026年起两项补贴标准将同步提高至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的22%,惠及更多残疾人家庭。
强基固本 筑牢治理保障根基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不断强化,李建红表示,全省建立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机制,当前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669元/月和555元/月,11个县(市、区)实现城乡统一。“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归集4000余万条数据,“晋心救”小程序实现救助“掌上办”,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39.75万脱贫人口获得兜底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成效显著,琚李梅介绍,山西省实现社会组织登记“一网通办”,推行“零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等服务模式,政务服务效率大幅提升。通过打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僵尸型”组织等行动规范发展环境,累计取缔非法社会组织161家,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1846家。全省1.96万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37亿元助力发展,发布就业岗位2.2万个,行业协会商会为企业减负1.2亿元,在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