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7
初冬的晋中,文明新风与寒日暖阳相融共生。
当左权开花调的婉转唱腔撞上“新风又吹桃花红”的时代韵脚,当《红灯笼》的绸带裹着吕梁风情旋入晋中大剧院的穹顶,11月14日的晋中,以一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移风易俗节目展演,让文明新风与乡土烟火撞了个满怀。
这场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主办的演出,不仅是全省各地风俗革新的成果巡礼,更是晋商故里用文化解读文明的生动实践,14个节目、百余名演员、近千名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新时代文明新风的浸润与力量。
从晋商故韵到时代新声
“弘扬文明新风 畅享美好生活”,一场以新风为媒的盛会,是全省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的集中展示,亦是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生动实践。作为承办地,晋中在这场展演里端出的“家底”,藏着独有的文化巧思。
左权开花调《新风又吹桃花红》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道理揉进了太行民歌的旋律里,歌者申洲源一亮嗓,“彩礼不比金和银,比的是小两口的心连心”的唱词,让台下太行老区的观众笑着鼓掌。
“节目就像是在讲我们村里的事,亲切又有说服力。”大学生李子俊边拍照边感慨,“我们要把移风易俗记于心、践于行,带动身边的同学、家人一起传播文明新风。”
左权县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新“文艺+”模式,征集板话、小品等文艺节目集中展演,举办移风易俗专题“村晚”,组建了县、乡、村文艺宣讲队伍180余支。同时,树标杆培育示范村,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只吃一锅烩菜的麻田婚宴”“寒王只佩一个黑纱的丧事”等典型,在全县形成“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用文化活动引领群众向上向善。
舞蹈《盛世欢歌》里,梁一波、张煜卓等演员的水袖翻飞间,既有晋商大院的雅韵,又裹着新时代的朝气,恰如晋中此刻“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明底色。
演的是你我讲的是生活
展演现场,从全省各地赶来的“新风故事”,围绕倡导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展开叙事,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用乡音乡调讲述乡村文明新气象、新风貌。
长治潞安大鼓《天地喜洋洋》,将“老两口看报聊政策、鼓书传精神”的鲜活场景,融入“唱白相间”的板式中,由潞安大鼓市级传承人霍亚杰领衔主唱,既有非遗韵味,又有“烟火气”;临汾的曲沃琴书《岂有此“礼”》,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对当下的婚丧嫁娶陋习进行了调侃和反思,引发了观众的阵阵笑声和共鸣;太原秧歌《铁算盘》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巧妙设置“两笔账”,一笔聚焦婚姻幸福的本质,一笔细算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活泼的表演中,深入浅出地传达了反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婚恋陋习,倡导理性、文明、健康的婚恋价值观。
“这不是演别人,演的就是咱自己!”散场时,观众朱虹攥着皱巴巴的节目单,指着《铁算盘》的节目名笑出了皱纹,“咱晋商的算盘,算的是理,更是子孙后代的福!”这是晋中人刻在骨子里的“算账逻辑”,只是如今算的是“文明大账”。
舞台上是节目,舞台下是生活,连空气里都裹着“这唱的就是咱村事儿”的热乎气。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如今,越来越多群众从移风易俗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践行者、推广者。
从舞台到乡村文明落地生根
作为晋商文化的发源地,如节目中所演,晋中早把“崇俭黜奢”的商帮传统,转化成了新时代的文明实践。
祁县左墩村在荒废贫瘠的土地上新建了40余亩集体公坟,按顺序安葬,不预留家族墓,为村民节省了丧葬支出;介休市田岳堡村把“红白事标准”写成村规民约,办婚事“一桌菜不超300元”成了默认规矩;榆次区的“文明积分”能换门票、看电影,享“文化福利”,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举措,让城乡处处盛开文明之花。
这样的成效,得益于我市强化统筹谋划,构建移风易俗“一盘棋”的扎实推进。订方案、定任务、明责任,我市坚持常态长效,涵养文明新风,与民政、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实践活动,举行殡葬改革政策宣讲,聚焦文艺赋能,奏响新风化俗主旋律,润物无声的滋养,深植基层,传递暖意。
台上,曼舞欢歌喜气洋洋,用精彩表演讲述乡村文明故事,传递新风正气;台下,叫好声与鼓掌声交织,移风易俗的种子悄然种下。观众中,不少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大家感慨地说:“以前搞移风易俗总怕‘没人听’,今天一看,把道理编进歌里、演成戏,老百姓自然就听进去了!”
小品、道情、戏曲、三弦书……这场展演,没有华丽的舞美,却有最鲜活的生活;没有空洞的宣讲,却有最入心的共鸣。“文艺作品可以润物无声地引导群众,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晋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婧表示。
这场相聚虽短,但播下的文明种子已然破土。相信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移风易俗的清风必将吹遍三晋每个角落,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在基层沃土上。
记者 闫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