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田畴结硕果 沃野绘新景

——我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4

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场农业示范基地

毛家大院

晋中国家农高区智能温室联动大棚 资料图

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回首“十四五”,我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打好“农高牌”,引领全市农业现代化和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太行山下、汾水之畔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科技赋能 旱作高产

近日,寿阳县旱作农业示范园区传来喜讯:经国家、省、市农业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百亩“吨半粮田”玉米单产达1409公斤,刷新全省纪录。

晋中,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如何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局?

在示范田,一套“会思考”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尤为亮眼:500立方米储水仓连接三种有机肥储箱,通过管道与发电设备实现“按需施肥”;百米外的监测终端实时回传土壤墒情、养分数据,自动生成灌溉方案。

“过去靠天吃饭,遇上旱年玉米减产三成以上;现在有了这套技术,不仅节水 40%,还能精准控肥,比常规施肥节省 20%。”园区技术负责人柳六妮介绍,从深耕深松、良种选育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示范田集成了11项农业新技术,连种植密度都从普通田的每亩4400株提升到每亩6000株,“每一项调整都瞄准‘旱作高产’,最终让‘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这种“科技赋能+精准管理”的模式,正是我市近年来推动旱作农业转型的缩影。我市以“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建设为抓手,在寿阳县、榆次区、太谷区等地布局多个高产示范园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逐步破解“缺水低产”的瓶颈。

“寿阳的突破,是晋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具体实践。”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正以寿阳为样板,制定全市“吨粮田”建设规划。“下一步,我们将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在全市推广‘寿阳经验’,重点培育一批万亩级、十万亩级高产示范片,让旱作农业成为晋中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贡献晋中力量。”

智慧温室 南果北种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的智慧温室,“南果北种”的人参果迎来丰收。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京东农场)项目负责人吴卓航介绍:“第一年尝试了300株,今年种了4000株,一株能结果9至10颗,云南那边一株才结5至7颗。”南方水果移居北方,株产量反超40%左右,奥秘就在5000平方米的智慧温室里。

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京东农场)智慧温室,所见到的景象让人震撼:上方光照充足,地面、空中安装有各种管道和仪器,随处可见的物联网智能设备、智能水肥一体机、逆渗透纯水机组、多介质过滤器……在各种高科技的助力下,各类果蔬长势喜人。

吴卓航介绍:“在这里,所有蔬菜的生长参数都是经过大数据精准调控后生成的智慧决策。一名农技师、一部手机,就能全天候监控大棚的水、肥、光照、通风等关键要素,实现南方水果在北方的高效种植。”

“全会对‘三农’工作的部署,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智慧农业的信心。”吴卓航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细化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及全国知名院校、高新技术科研院所合作,整合聚集科研资源,完善农业科教产学研协同机制,持续推动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农业乘势而上,着力强化晋中国家农高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断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千万工程 乡村蝶变

身着古装,穿梭在古朴厚重的深宅大院;漫步窄巷,感受青石板路留下的历史痕迹;站在檐下,品味太行清代民居的生活气息……初冬时节,走进昔阳县乐平镇西南沟村毛家大院,抬头即是“画”、入目皆是“景”。

近年来,西南沟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旅资源,通过对清代古院毛家大院的修缮和开发,精心打造了清代太行民居建筑博物馆、三贤馆、太行民俗文化一条街、太行山民宿宾馆、特色小吃一条街、农耕文化体验园等6个景点,形成了以毛家大院为中心的农文旅融合全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休闲体验。

如今,毛家大院已成为西南沟村的网红打卡点,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的旅行攻略中,吸引不少网友前来打卡。

西南沟村的蝶变是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缩影。全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目前已建成74个精品示范村、561个提档升级村。榆次东阳“蔬菜村”、左权泽城“研学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如雨后春笋般,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格局。

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永刚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十五五’时期,我们还要再加把劲,继续深度挖掘古村资源,做精创意特色商品,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文旅融合活动,让古村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三农”出发,向“振兴”而行。晋中,将描绘出更加壮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画卷!

文 / 记者 李娟 图 / 记者 程婧

记者手记

以乡村全面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

李娟

“十四五”以来,晋中大地沃野翻金浪,乡村展新颜,乡村振兴蓝图在青山绿水间徐徐铺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

2024年,全市一产增加值达153.8亿元,年均增幅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9元,年均增幅7%,城乡收入比从2.27降至2.15,差距持续缩小。2025年三季度,一产增加值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三,农民增收总量稳居全省第二。

五载耕耘,硕果盈枝。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科技变革,从“千村一面”到“各美其美”的乡村蝶变,晋中用实践证明:当古老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当质朴乡村融入现代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再是遥远的蓝图,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我市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锚定目标、真抓实干,把乡村振兴的“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为晋中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