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2
“十四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委和市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擦亮晋中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以科技为翼,以产业为基,示范引领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墨重彩绘新卷 民富村美促振兴
“十四五”以来,我市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农业农村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五年来,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全市一产增加值153.8亿元,年均增幅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9元,年均增幅7%,城乡收入比从2.27下降至2.15。2025年三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总量、增速均排名全省第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排名全省第2。
粮食安全保障有力
产能基础持续夯实,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连年增长。科技支撑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推行“规建管运”一体化建设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0.09万亩。惠农政策落实有力,累计下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超12亿元。
巩固衔接成色更足
防返贫监测精准高效,积极推广“一键报贫”系统,强化多部门协同筛查预警,实现风险早发现、对象早识别,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三保障”与饮水安全持续巩固,建立健全了长效排查和限时解决机制,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增收渠道稳步拓宽,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每年稳定在9.5万人以上。
特优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形成以粮菜果畜四大主导产业和八大产业集群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成为省城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龙头驱动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0家。品牌建设成果丰硕,现拥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233个,涵盖11个类别。
“千万工程”纵深推进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垃圾不落地收集率超过9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4.39%。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累计谋划产业项目1100多个,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均培育至少1个特色产业。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
圆满完成祁县集体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和太谷农村改革试验区两项国家级试点,顺利完成二轮土地延保省级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创新推广寿阳“双层托管”、平遥“土地入股”等一批“晋中模式”。(记者 王爱媛)
科技赋能兴产业 创新探索育新机
“十四五”以来,我市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坚持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为方向,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一批知名企业成功入驻、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陆续竣工、一批产业园区成型成势。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累计柔性引进17名院士,柔性和全职引进博士739名,各类创新创业科研团队65个。先后承接21个“国字号”试点任务,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投用建成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中试平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0余项。
种业攻关多措并举
引进中化先正达公司,建成全环境智能控制玻璃温室番茄小镇、谷子基因库、巨鑫农业草莓三级育苗体系,“晋汾白猪标准”成为山西省畜牧领域首个国家行业标准。神舟16号航天育种的8大类9个品种种子完成试种,小麦“晋作84号”亩产全省第1、全国第2。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京东农场、晋农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成功入驻,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东辉现代农业示范园、东辉年产10万吨牛肉、南方食品年产10万吨黑芝麻系列饮品、海玉食品年产5万吨功能食品等项目投产。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为龙头,集中连片建设有机旱作、单产提升、一年两作、智慧农业4大板块应用场景,示范带动全市构建起“1+10+X”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辐射带动逐步显现
创新“农高区(科创中心)试验+省市推广”模式,集中连片建成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887亩,带动全省建成有机旱作农业基地70余个、百万亩,辐射陕西、河北、内蒙古等20余个省市。
对外交流逐步扩大
2024年8月,成功接待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的外方议会领导人和代表,32个发展中国家的议会领导人和代表参观晋中国家农高区,同时在京东农场举办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座谈交流会。进一步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将晋中国家农高区真正打造成为山西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记者 王爱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