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2

日昇昌旧址 记者 曹伟 摄
晋中,三晋之中,文物大市。这里,5539处不可移动文物星罗棋布、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熠熠生辉。古城古韵悠悠、大院气势恢宏,它们跨越漫长时光,携古老文明翩然而至,铸就了晋中历久弥新的灵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匠心守护、倾力传承,让珍贵的文物资源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新生,绽放出独特的时代光彩。
精准施策,守护千年文脉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与强力支持下,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物事业的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方向明确后,关键在于落实。市文旅局积极推动各类规划的编制与上报。2023年,成功申报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公布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矢量化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强化了全域全要素的规划管控。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高标准修订《平遥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严格实施《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2023年8月,《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同年10月,《平遥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办法》通过,山西省文物建筑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现场会在平遥召开,平遥县消防救援大队荣获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
在推进政策落地的同时,安全保障工作也毫不松懈。市文旅局全方位开展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文物安全监管系统和“三防”工程建设,严厉查处文物违法案件、打击文物犯罪,为文物安全筑牢坚实防线。
此外,我市按照“一宝一策”原则,出台相关通知,强化双林寺、镇国寺等4处国宝级文物的保护利用。同时,推动地下文物保护,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组织11个县(区、市)制定10年保护修缮计划。积极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改革创新,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举行“百人千处”文物保护与利用“青春兴晋”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在介休后土庙创建博士创新工作站;推动晋中市博物馆、和顺县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馆、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确定为“第二批省级文博研究基地”,推动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开展“最美昔阳红”古建筑网络摄影大赛……多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对于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持续扩大晋中历史文化影响力有着深远意义。
“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2.82亿元,实施150个文物保护项目,安排政府一般债券资金完成65处低级别文物修缮,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出勃勃生机。
数字赋能,焕发时代新彩
当数字技术与千年文脉相遇,古老的文化遗产便挣脱了时空的桎梏,在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别样生机。近年来,我市以数字互联为牵引,将AI、VR、AR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让千年古建的神秘肌理、革命圣地的红色记忆,在数字世界获得全新表达,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为古堡插上“灵境”翅膀。介休张壁古堡的MR沉浸式大空间项目,以高科技艺术化手段完成文明的数字还原,通过精准空间追踪与超高清无线传输技术,让游客在全感交互中零距离探秘古堡的军事智慧与人文底蕴。每一次前行都可能邂逅尘封的故事,每一个转身都能撞见历史的印记,数字技术让古堡褪去神秘面纱,变得可感可触、生动鲜活。
红色记忆在数字赋能中愈发鲜明。左权桐峪1941博物馆的穹幕影院,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感设备等多种科技手段于一体,逼真再现抗战岁月的峥嵘历程。观众仿佛来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置身于艰苦卓绝的战场,通过沉浸式探索与自由交互,真切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红色文化在数字场景中实现有效传承。
王维水墨小镇的AR体验更添诗意。游客戴上AR眼镜,诗圣便从水墨画卷中款款走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在耳畔萦绕,虚实交织间,唐诗的意境之美与山水的灵秀之韵完美融合,让文化体验更具沉浸感与感染力。
从红色传承到诗意体验,数字技术正让晋中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以更鲜活、更立体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守正创新,激活发展新意
天空中,直升机轰鸣,360度低空全景下,平遥古城全貌如画卷般铺展开,给游客留下独特的“云端记忆”……这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履泰故居动态展示“汇通天下”的金融运作逻辑,马家大院修缮后成为解读晋商商业伦理的立体教科书……近年来,平遥县不断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仅以古城墙、古民居、老传统、老手艺吸引世界目光,还不断丰富旅游新内涵、培植旅游新业态。
2024年古城题材的原创动画片《古城小镖师》热播;由平遥籍歌唱家阎维文主演的电影《风雨日昇昌》在央视电影频道上映。此外,平遥县还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秉持“游在古城、住在古村”的发展理念,深度盘活古城古镇古村古堡古院等优质文旅资源,近三年新增平遥牛肉文化产业园、晋中战役纪念馆、横坡古村、平遥源景区4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金井市楼”文创雪糕、会开窗的市楼……一系列以平遥古城为IP的文创产品热销,许多省外游客慕名而来。这些文创产品,既适应了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又让消费者在使用中接受文化滋养,成为无数人奔赴一座城的浪漫理由。
在晋中市其余三座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角落里,同样书写着推进古城活化利用的答卷。祁县与法国开发署合作启动“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示范项目”,获法署贷款7000万欧元,总投资6.78亿元,成为法署在华首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太谷区针对古城内重点历史文化资源,采用片区保护利用项目合作和租赁保护利用模式,建设晋派砖雕博物馆、晋剧博物馆等多家非遗技艺传承基地。介休市积极探索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模式,将温家巷42号历史建筑作为退休干部党建红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我市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探索,不仅为文物的长久保存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后,我市将不断开创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让更多人领略到晋中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 张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