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1
“紫色浓郁、黄色鲜亮,串成手串比文玩核桃还精致!”初冬时节,在昔阳县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的试验田里,刚完成采收的“文玩玉米”成了人们拍照打卡的热点。这些形态别致、色泽温润如玉石的“掌中雅玩”,培育背后的“功臣”竟是昔日煤矿里堆积如山的煤矸石。
与普通玉米不同,昔阳培育的“文玩玉米”个头小巧、颗粒紧密,兼具观赏性与把玩性。“这可是我们用煤矸石‘变’出来的宝贝!”山西省煤基固废资源化与矿区生态治理院士工作站工作人员药晓霞介绍,为破解煤矸石固废处理难题,团队历时一年开展技术攻关,将煤矸石转化为腐殖酸基有机肥,首次应用于特色农作物培育,“文玩玉米”正是这项黑科技结出的“金果实”。
从“工业垃圾”到“农业宝藏”,这条循环之路藏着多重巧思。团队精选耐寒、抗病的小玉米品种,在腐殖酸基有机肥的滋养下自然生长。成熟后,玉米经自然风干、去虫修补、封釉处理,变身手串、挂饰、车挂等文创产品。“我们在设计上,既保留了自然肌理,还融入了吉祥寓意与时尚元素,年轻人特别喜欢!”药晓霞说,这些文创产品既可供人怡情养性,更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纽带,在旅游文创、家居装饰领域颇受欢迎。
如今,昔阳“文玩玉米”已走出试验田,一条“煤矸石—有机肥—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正在逐步成型。科技赋能育种施肥、文化注入包装设计、多元渠道推广营销,昔日“黑色固废”通过创新实践,解锁农业文创新玩法,为县域经济开辟了生态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
记者 冯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