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11-07
秋日的太行山麓,橙黄橘绿,色彩缤纷,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一路赏秋,成了许多秋游爱好者的选择。在晋蒙大峡谷乾坤湾段,长城与黄河在此“握手”相汇,秋日的独特景观与诗意“慢生活”交融,让偏远小村成为旅游热地……限定的秋日美景,无限的文旅创意,催热了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赏秋经济”。飞猪平台数据显示,今年秋季机票、酒店、门票等出游产品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印证了秋季文旅市场的旺盛活力。
秋季色彩斑斓、气候宜人,承载着春华秋实的自然律动与文化诗意。从塞北胡杨到江南银杏,从西山红叶到东篱菊花,从“十里西畴熟稻香”的丰饶图景,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的闲适意境,当这份独特的审美体验与休闲消费需求相契合,季节景观就转化为文旅新引擎,带动乡村民宿、温泉康养及文化体验等多业态消费。
层林尽染秋色美,除了推出“红叶节”“银杏节”等常规赏秋活动外,还需抓住季节景观的短暂窗口期,让这个秋天有更多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如拍照、露营、创意“捡秋”、沉浸式文化体验等,将季节性的“热度”转化为滋养全季旅游发展的持久动能,让“赏秋”出圈更出彩。
做好“赏秋经济”,重在精耕细作。当前,各地正以多元化探索不断丰富秋游内涵。北京推出“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在50处赏秋点布置200多张长椅,以互动艺术装置,引导人们从快节奏生活中抽离,以“微旅游”满足都市人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山西省文旅厅围绕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发布6条自驾旅游线路,邀请游客驱车欣赏黄河、长城、太行沿线的自然之美与人文胜迹。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以菊为媒,促进餐饮、民宿等全链条消费,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从“微体验”到“自驾游”再到“产业链”,各地仍需通过强化交通保障、完善配套服务等精细化举措来优化游客的赏秋体验。
做好“赏秋经济”,贵在以文塑旅。自然风光有其时令周期,文化魅力却能历久弥新。在展现秋季美景的同时,更可深入挖掘与山川大地共生共长的人文底蕴,围绕历史文脉、民俗风情等丰富体验内涵,让秋游既“入景”,更“入心”。太原举办傅山与崛围红叶暨第五届崛围文化采风活动,邀请游客观红叶、赏书画、品文化,打响“西山红叶”文化品牌。临汾市乡宁县开启云丘山“柿柿如意”文化节,游客可以通过柿子采摘体验、捡“秋”晒“秋”等精彩活动,体验一场自然风光、传统文化与趣味活动相融合的别样旅行。观形色之美,知品格精神。当自然秋色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旅游体验便得以超越视觉观感,升华为一场触动心灵的文化之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为发展“赏秋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下的“赏秋经济”,映照出人民群众对于个性化、高品质、多元化文旅体验的需求。它不是短暂的季节“狂欢”,而成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支点。唯有以“精耕细作”打磨品质,以“文化赋能”布局长远,方能将醉人秋色沉淀为充盈于群众心间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让“金秋”成色更足、韵味更长。
胡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