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郝锦荣:

四十载坚守 点亮红色记忆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07

郝锦荣(左)

介休市锦荣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内,70多岁的郝锦荣每天雷打不动早早到岗:指尖轻拂展柜擦拭展品,讲解历史时眼中闪光,接待参观者语气热忱。这位深耕红色传承的“老黄牛”,用42年光阴将个人微光聚成火炬,照亮众多参观者通往红色记忆的道路。

以馆为媒:让藏品诉说烽火岁月

“这把大砍刀,是抗战老兵守家卫国的见证!”每次接待参观者,郝锦荣总会先站在展柜前,讲述这把刀的来历——在左权考察时,他发现老乡家中藏着父亲参战用过的大刀,老乡因情感深厚起初不愿出让,听闻“要让青少年看懂抗战历史”,便毅然相赠。

这座不足200平方米的展馆,是他四十余年打造的“红色宝库”:200余件抗战实物静静陈列,从弹药壳、旧军装到战地文书;数万件报刊、图册、纪念章整齐码放,串联起烽火印记。为收集藏品,他踏遍周边市县,走访老战士、老党员家庭,有时一件展品要跑十几趟,饿了啃干粮、累了歇路边,从未有怨言。

“展品是会‘说话’的历史。”郝锦荣坚信,每件藏品背后都是不能忘却的过往。如今,展馆已累计接待党员干部、学生群众1500余场(次),10万余人(次)在触摸实物、聆听故事中,读懂了抗战精神的厚重。

以行践心:用奉献诠释红色底色

郝锦荣的红色情怀,不只在展馆里,更融在日常奉献中。自幼身患重病的他,凭顽强意志练就修表手艺,继而把这“吃饭本事”变成公益利器。

多年来,他坚持为伤残军人、驻地官兵、教师等免费修表。寒来暑往,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免修表费20余万元。遇到生活困难的群众,他还自掏腰包帮扶:给贫困山区学校捐书籍、文具,给灾区送衣物、粮食,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达18余万元。

“父母都是抗战老兵,教我‘心里装着别人’。”郝锦荣的奉献,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红色精神,于他,不是口号,是修表时的耐心,是捐赠时的果断,是对身边人的善意。

以声传情:四十载宣讲从未停下脚步

“1983年当校辅导员,第一次给学生讲抗战故事,见他们睁大眼睛的模样,我就暗下决心要讲下去、讲透彻。”郝锦荣的宣讲之路,从校园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广场。

1992年,他自费在自家小院创办教育基地,有了固定“宣讲阵地”。作为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他用朴实语言、鲜活事例打动人:给学生讲“小兵张嘎”的勇敢,给党员讲“平型关大捷”的壮烈,给群众讲“军民鱼水情”的温暖。

岁月染白头发,宣讲热忱不减。古稀之年的他,每场讲解仍亲力亲为,遇到学生还特意放慢语速、多互动,让红色知识听得懂、记得牢。“中国好人”“全国优秀辅导员”“山西省劳动模范”……诸多荣誉加身,他淡然一笑:“我就是红色故事‘传声筒’,只要有人听,就一直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