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07
冬日的太谷,寒意渐浓。在范村镇的试验田里,一个身影俯身忙碌着。他抓起一把泥土,在指间细细捻开,观察着土壤墒情,为来年春耕默默盘算。
“李站长,天冷了,您咋又跑地里来了?”路过的村民裹紧外套,熟络地打着招呼。
这位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李站长”的人,就是刚刚荣获2025年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太谷区科协科普站站长、晋中市农业科技特派员李国锋。三十九载春秋,从青丝到白发,他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脚下的这片热土。
科普事业的“引路人”
1986年,刚满21岁的李国锋走上了科普岗位。“那时候,农民靠天吃饭,科技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为了让科技真正改变农民生活,20年间,李国锋深深扎根于基层科协,开始了漫长而执着的探索。
2015年,李国锋多方奔走,在全省率先建立“青少年工作室”。没有资金,他一趟趟到相关部门争取支持;没有展品,他带着同事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科普装置。如今,这个工作室已成为太谷区青少年科学启蒙的摇篮。
“看到孩子们在科技馆里眼睛发亮的样子,觉得自己算是做了一点事情。”李国锋笑着说。由他推动建成的太谷区校园科技馆3年来接待了1.5万人次。他不仅亲自当解说员,还承办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等活动,举办各类科普报告会40场,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技术推广的“播种者”
在东里村的壶瓶枣园里,枣农老陈还记得3年前那个让他头疼的难题:“枣子一到成熟期就裂果,一年的辛苦全白费了。”李国锋得知这一情况后,背着行李就住进了村里。整整3年,他试验了“枣丰宝”“遮雨篷”等十几种方法,终于总结出一套实用的红枣丰产技术。
“李站长手把手教我们,现在每亩能增收1000多元呢!”谈及收成,老陈脸上难掩喜悦。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太谷区推广1600亩,受益群众500余户。太谷区的150多个行政村,每一个村子都留下了李国锋的足迹。多年来,他累计培训农户1.5万户,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50多个、新技术8项,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
为对标晋中国家级农高区建设要求,李国锋将全部心血投入到“特”“优”农产品新技术推广普及上:引进玉米、高粱等主粮新品种25个,推广面积14万亩;引进普罗旺斯西红柿等蔬菜新品种10种,配套有机旱作无公害管理技术;引进旱地大棚、抗重茬西瓜新品种15个,推广面积20余万亩。
在小白乡、范村镇,他带头推广优质谷子原种及地膜覆盖免间苗膜侧播种技术,助农增收80余万元;在北阳村,他推动长山药原种提纯与富硒技术,为“药食同源”产业奠定基础;每年免费培训“壶瓶枣防裂果技术”“枣疯病生物防治技术”等,受益枣农1500余人。
产业脱贫的“领头人”
2016年秋,李国锋受命奔赴小白乡开展扶贫工作,3年里跑遍了鳌脑、西庄等7个极度贫困村,发现种谷子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缺乏优质产业基础,村民增收途径有限。
在长期走访中,他发现部分偏远山村虽然土地贫瘠,但海拔高、气候冷凉,非常适合种植优质谷子。“要把自然条件的劣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找准方向后,李国锋将打造原生态“鳌脑”小米品牌作为突破口。秋冬的寒风中,他翻山越岭进行土壤调查,自费购买最好的谷种发给农民,没钱购买有机肥,就求助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从北京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到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再到武汉华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国锋无惧寒暑,争得扶贫捐赠,确保“富硒”功能小米生产成功。
由于山村劳力缺乏,他又积极引进谷子膜倾播种免间苗精播技术,从山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拉回播种机,请专业农机手免费在地头边示范边播种,直到谷农学会种植新技术,播完最后一亩田。“当尝到谷农步行10里山路送来的用自家谷子包煮的粽子时,先前所有付出的艰辛都值得了。”
尽管年近花甲,李国锋求知的脚步却从未停歇。2023年,他与山西大学专家团队共同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让太谷区谷子生产技术与国家级团队接轨。为适应新时代要求,他不断学习新科技、新知识,获得2项国家专利,主持完成9项省市级科普项目,科研成果通过科技部成果鉴定。
“我做的都是平凡小事,只是坚持得久了些。”面对“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李国锋平静地说,“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呕心沥血,为农业科研成果落地创新,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本报记者 李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