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05
深秋的张壁古堡,秋风掠过星象城墙,吹不散弥漫在街巷间的醋香、漆韵与铿锵鼓声。
10月27日,当《鼓舞盛世 大义千秋》的鼓点敲响,“怡然晋中 心中的家”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介休正式启幕。
这不仅仅是一场汇聚全国23个保护区、370余位专家的盛会,更是晋中向全国交出的一份立体答卷:在厚重的历史文化面前,如何不止于仰望,更能让其融入当下,成为可感、可亲、可栖的“心中的家”。
当左权民歌的悠扬、祁太秧歌的泼辣、木偶戏的精妙和晋剧的华彩在此交汇时,晋中,正以全域为纸,以非遗为墨,绘制从静态保护到活力生长的文化生态新图景。
归家之旅:
让文化从宝库走向生活
步入张壁古堡,参观动线被精心设计为一条“归家”的路。
“1+8”沉浸式展览体系,将古堡本身的街巷、地道、庙宇、民居化为天然的展厅。从“叩响家门”的乡音,到“家乡风物”“家味记忆”;从“家风传承”的厚重,到“家艺巧琢”“家戏春秋”的精妙,直至“家国天下”的升华——八大篇章中130余项非遗、2000余件(套)展品沿动线错落分布,串起的是一部流动的、可体验的晋中生活史诗。
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静默的陈列。游客在皮影院里听一段故事,在围棋院中对弈一局,尝一口地道的徐沟灌肠……超过20处非遗互动点位,让“见人见物见生活”变成现实。
为给非遗传承提供丰富的空间载体,我市坚持把保护非遗与保护孕育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累计建成人文公园和自然景观46处,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21处、中国传统村落90处,全市39个酒(醋)酿造技艺、108个传统饮食技艺、131个医药技艺类非遗项目所需食材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我市还以政策推动做强传承保障,以文化活动优化传承生态,以全民参与营造传承氛围,除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外,还将非遗主题融入国际交流活动中,把晋剧、祁太秧歌、凤台小戏等列为“送戏下乡”剧目,近两年演出2400余场。左权县更是将民歌花戏编排成课间操,打造“会说话的就会唱民歌,会走路的就会跳小花戏”的生动场景。
“文化就应该是这样,生长在它所依托的土壤里,是生活的一部分。”当天,一位来自江西的非遗专家如是感叹。
以“家”为核,构建情感联结,正是让抽象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具体生活与深厚乡愁的关键。
全域图景:
让保护从单点迈向整体
今年6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晋中市全域,太原市、吕梁市各4个县,共19个县)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包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3项,省市县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41项,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10个,国家森林公园6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各类自然遗产33处。
晋中市全域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家底厚重绵长,孕育了11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8项,平遥古城的晋商文化、介休绵山的寒食文化、左权民歌的民间智慧、祁太秧歌的泥土芬芳……璀璨斑斓的文化元素交织成网,共同构成保护区的鲜活图谱。
超越景区的单点思维,守护完整有机的文化生命系统,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题中之义。
2023年1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晋中)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荣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行列,这是我市捧回的又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以此为起点,我市立足全省A级景区数量领先优势,持续打造晋商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太行山水文化名片,统筹开发古院、古村、古镇、古堡、古城“五古”,培育壮大体验、休闲、康养、度假、观光、运动“六种新业态”,全力构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张壁古堡的沉浸式体验,正是“全域活化、整体保护”理念的生动缩影。2024年8月,我市打造“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推出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太行山水艺术之旅、休闲度假美食之旅三大主题线路和九大业态群落,将202项非遗项目嵌入景区景点,形成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为推动厚重文化遗产从孤立的瑰宝转变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贯通产业与消费的媒介与枢纽,近年来,我市深挖非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大力发展“非遗+”产业体系,赋能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与文化公共服务,形成了平遥推光漆等21个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新认定非遗工坊32个,推出优秀舞台剧目20部。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来,实现总产值630亿元以上,榆次怀仁老陈醋小镇、左权麻田文旅特色小镇等带动20多万农民增收,青年演员郑芳芳凭借晋剧《望海楼台》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填补了我省多年来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空白。
从单一景点的孤立保护到全域资源的整体赋能,共同参与构建起血脉相连、呼吸与共的文化共同体。
活化之路:
让遗产从历史流向未来
文化的生命力,根植于“活态”传承。在张壁古堡的数智体验展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上演:全息投影还原心意拳精髓,混合现实技术将铁佛寺二十四诸天造像等比还原。千年非遗,在数字空间获得了新的生命形态,成为“活”的生动注脚。
“持续放大‘文化生态+旅游’‘非遗+科技’综合效应。”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齐宏亮表示。以创新为引擎,从古堡内可触可感的“生活之活”,到数字技术赋能的“形态之活”,再到融入发展战略的“系统之活”,我市以“活”为魂,让文化遗产如不竭活水奔向无限可能。
放眼全市,活化实践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在平遥,推光漆器携手当代设计走入年轻人生活,国际电影展让古城与全球影像艺术共振;在左权,民歌借力短视频传唱新声;在榆次、太谷,晋商大院化身研学课堂,让晋商智慧可感可学。2024年,“与辉同行”晋中直播吸粉4400万人,《黑神话:悟空》上线带动双林寺、镇国寺游客量均增长4倍以上,晋商大院和晋中古建成为文化新IP。非遗,正从馆藏瑰宝蜕变为介入当代、创造价值、滋养人心的活性资源。
创新传承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师徒制+院校制”双轨培养模式,累计培训传承人3.5万人次,今年我市有10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居全省之首。广誉远中医药参与央视“小撒探厂”非遗节目录制,将技艺传承从工厂内部延伸至社会课堂。
如果说“怡然见晋中”是初见时的惊艳邀约,“心中的家”则是回味时的心灵归宿。从文化宝库到心灵家园的升华之路,不仅是保护理念的迭代,更是晋中与时代发展共生的创新探索,一个更具活力、更富温情的未来正迎面走来。
记者 李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