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写好民生答卷 绘就幸福底色

——我市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31

①焕然一新

②志愿服务

③为民解忧

④长幼同园

⑤开展义诊

从窗明几净的“家门口好学校”,到服务下沉的“社区医疗点”;从焕然一新的乡村安居房,到暖心暖胃的养老驿站……“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发力,推动“民生清单”变身为人民的“幸福账单”,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民生答卷更具厚度。

享优质资源 惠万千家庭

洗手、整理衣物、餐后锻炼……在晋中市第二幼儿园,大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餐后自理小环节”。孩子们在生活化课程中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今年起,晋中市推行大班保教费全免政策,2.97万名幼儿从中受益。晋中市第二幼儿园园长刘素梅表示:“幼儿大班保教费全免,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让家长更安心地与园所携手,助力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家长张新海深有感触:“一年可以省下近 5000元保教费,这实实在在的福利,让我们幸福感满满。”

除了免除保教费外,我市还创新推出“长幼同园”机制,确保多孩家庭子女能在同一时段入读同一所公办幼儿园,让家长接送孩子告别“多头跑”的繁琐。

市民范佳慧和丈夫为双职工,平日工作繁忙。女儿今年到了入园年龄,他们咨询儿子所在的晋中二幼惠园后,顺利享受到“长幼同园”政策,女儿成功入园。范佳慧欣喜地说:“‘长幼同园’太贴心了,接送孩子方便多了,兄妹俩也不再有分离焦虑,省心又省时。”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24年秋季学期结束,全市已有862户家庭、1239名幼儿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投入达291.58亿元。其中,义务教育新改扩建学校26所,对80所寄宿学校进行改造,对253所学校实施薄改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条件。

如今,走进我市各乡镇中小学,崭新的塑胶操场、明亮的教室和宿舍已成标配。2024年,左权中学新校区投入使用,该校高一年级主任常旭亮说:“新校区搬迁是左权中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将充分利用一流的教学设施,为左权孩子打造一个真正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助力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医改更惠民 看病更方便

“李大娘,您血压还是有点高,可千万记得按时吃药啊……”近日,榆次区张庆乡卫生院里暖意融融,榆次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的黄佩荣主任耐心叮嘱道。

这是该院在乡镇开展的常态化义诊服务之一。黄佩荣介绍:“我们跟村里建了微信群,平时在线上进行健康咨询、指导用药,每个月至少下一次乡,现场坐诊、带教,把服务送到村民身边。”

近年来,榆次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实施“双帮扶”计划,采取“一内一外”双科帮扶和“一医一护”双人包村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实现全区乡村全覆盖,真正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而有约、落地见效”。

这是我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健康晋中建设,以省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基层医疗网络强化、医保服务创新“三驾马车”为牵引,走出了一条富有晋中特色的医改之路。

“2024年,晋中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6.95%,住院人次占比65.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16个百分点。”晋中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雨平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市医改成果持续惠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介休市,“四介”服务模式将基层医疗织成一张密网。李晓玲是村里的慢病网格员,每周她都会与村医一起,带着便携设备上门为20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检测身体数据。李晓玲表示:“数据通过蓝牙实时上传至电子健康档案,有问题可随时进行干预。”如今,该模式已覆盖介休市18个试点村、3.4万余人,成为晋中基层医改的亮眼名片。

寿阳县医疗集团大力推行“15分钟救治圈”“智慧流动医院”等一系列暖心举措,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一位患者高兴地表示:“现在看病越来越方便,村里能治小病、县里能看大病,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福音。”

40项服务 “家门口”办理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民生之基。为让城乡群众就近畅享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我市大力推进“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工程,利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现有资源建立就业社保服务点,40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办事。

太谷区居民孙雪梅是一名陪读家长,她一直期盼找一份既能顾家又能增收的工作。桥南社区工作人员借助自助服务机,迅速为其完成求职登记,很快便帮她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孙雪梅满心感激:“社区干部热心帮忙,自助服务机高效‘助攻’,党的惠民政策暖人心!”

为助力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太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设立零工驿站,在群众“家门口”搭建就业桥梁,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并利用智能化数字设备,让服务如春风般吹进社区、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服务不仅“近在咫尺”,更“暖在人心”。对于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我市各社区(村)还主动提供上门服务。80多岁的老杜瘫痪在床多年,养老保险资格认证成了他的一大难题。榆次区安宁街道堡子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主动登门,依规为老人拍照、填写特殊认证表,把关怀实实在在送到老人身边。老杜连连称赞:“你们想得太周到了,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此外,我市还在全市村(社区)服务点配置了基层就业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既为群众带来了便利,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和顺县义兴镇九京村就业社保服务网点,村民李树云在社保经办员的帮助下,使用自助服务机轻松查询到养老保险缴费明细单。她笑着说:“自从装了自助服务机,社保卡一放,缴费信息一目了然,太方便了!”

据悉,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办结各类业务63.89万件,服务群众41.82万人(次)。一项项贴心服务,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群众的心田,让民生温度可感可触。

危房变新宅 “忧居”变“安居”

阳光倾洒,透过崭新的门窗,将榆社县西马乡西马村低保户赵建武的新家照得亮堂堂。平整的水泥地面干净整洁,崭新的桌椅家具摆放有序,赵建武正打扫着新房卫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原来我们住的是土房子,一下雨就漏雨。”站在新房前,赵建武感慨万千。2024年,西马乡镇干部上门排查住房安全,专业机构鉴定其房屋为D级危房,随即被纳入改造名单。如今,他的新房不仅宽敞明亮,还安装了空气能取暖设备。考虑到赵建武和家人患有腿部残疾行动不便,施工队还贴心地在门槛处加装了无障碍坡道和扶手。

住房安全,关乎民生冷暖,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大事。“十四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这一民生工程,坚持“发现一户、建档一户、改造一户、销号一户”原则,紧盯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全力以赴推进。截至目前,已完成1759户改造任务,让更多群众告别“忧居”,喜迎“安居”。

为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市住建局坚持定期排查,督促各县(区、市)住建部门逐户摸底,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免费进行安全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逐户出具报告,纳入年度计划。另外,该局还强化敏感节点排查,在汛期、火灾等易致房屋险情时段,重点排查农村六类低收入群体住房,符合政策的及时纳入动态保障任务,做到应改尽改。在改造过程中,针对不同危房类型和家庭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一户一策”方案。

一砖一瓦,筑起的是安全,凝聚的是民心。随着一栋栋危房变身新居,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的安居基石愈发稳固。寿阳县朝阳镇中曲村村民张民生每天都会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逢人便热情介绍自己的新家。

城管进社区 “小事”有着落

“以前垃圾堆得到处都是,走路都不方便。现在好了,干干净净的,看着心里都舒坦!”说起小区的变化,家住榆次区定阳路布厂宿舍的陈大爷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个无物业的老旧小区,曾因公共区域长期堆放旧家具等无主垃圾,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市城管局“城管进社区”行动开展后,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时间联合轻院巷社区、执法队现场勘查并制定方案,当天出动40余人清理垃圾5.5吨。为防止问题反弹,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还协助社区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小区环境从“一时整洁”变为“长久舒心”。

这样的高效处置并非个例。今年初,市城市管理局推出“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常态化服务,通过局处级干部带队,对接市城区9个街道、71个社区,推动城管资源下沉、服务前移,构建“城管主导、社区协同、居民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以前需要几周才能解决的投诉问题,现在通过联动机制,最快当天就能解决。”市城市管理局四级调研员张礼臣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诉信访件下降了20.88%,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为了让这一机制有效落地,市城市管理局组建9个联络组,每周深入1个社区开展对接工作,面对面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同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处置”机制,各方协同配合,共同解决居民诉求。

城管进社区,并非简单的物理下沉,而是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市城区东大街某商户的下水管道堵塞,城管部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榆次区荣发社区废弃电杆存在倾倒风险,他们积极进行拆除……这些务实之举,让群众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温度。市城区昌兴教委宿舍居民张翠娥表示:“城管队员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社区居民的‘老熟人’,不管大家有啥事,找他们就对了!”

家门口养老 晚年更美好

中午时分,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居家养老服务驿站里飘来阵阵饭菜香。老人们陆续到来,自觉排队打饭,然后围坐在一起,一边享用丰盛的午餐,一边聊着家常。

村民田补兰捧着一大碗面条,吃得心满意足。“午饭有汤面、炒菜、焖面等,晚饭有鸡蛋、米汤、小菜,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每天都不重样。”她笑着说,“一天只需几块钱,我们这些老人真是越活越有滋味。”

榆社县民政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蔚介绍,从2022年起,榆社县盘活闲置校舍、厂房等资源,打造“一村一驿站”居家养老新模式,并通过“五个一点”模式,让养老驿站持续稳定运行。如今,该县162个行政村已建起居家养老服务驿站,覆盖率达95.8%,2000余名老人享受到了“家门口养老”的便利。

这是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市全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创建,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养老模式,把贴心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

在灵石县,107个幸福小院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题,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榆次区创新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出“互联网+物业+养老”模式,提供一站式综合养老服务;灵石县梓航养老院推出“社区儿女”服务模式,服务人员以“儿女”身份贴心照料;昔阳县安康苑医养结合中心整合养老、医疗等资源,为老人提供全天候健康管理与生活照料,实现“医”“养”无缝对接……

“我们要为老年人织就幸福养老网,让他们晚年生活更美好。”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进文表示,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以县(区、市)公办养老机构为中枢、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为依托、社区嵌入式养老驿站为补充、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敬老院为支撑、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含养老驿站、幸福小院等)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市将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继续答好民生考卷,托起万家灯火的幸福梦想,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记者 李娟

记者 程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