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改革上“力度” 民生提“温度”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31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期间,我市不断以政策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在民生保障各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群众的生活品质随之不断提高。

♦保障晚年生活

♦筑牢健康基石

♦就业稳中有进

♦提升教育水平

♦绘就城市新景

♦“城”就美好生活

多元模式 保障晚年生活

“十四五”期间,我市民政部门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发挥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

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持续健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先后出台20多项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文件,持续做好高龄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补贴、探访关爱、适老化改造等兜底保障工作,规范养老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完善服务综合监管。

城乡养老设施网络日臻完善。全市已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有82家养老机构;1166家养老服务设施,20家标准化社区食堂。

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更加有力。积极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提前超额完成10309户适老化改造任务;全市有意愿集中供养的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100%;今年持续为8.5万余名高龄老年人普惠常态化发放高龄津贴。

智慧养老服务初具成效。2024年,晋中市被民政部、国家数据局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依托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联动多个部门、机构,为老年人服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和养老服务行为全流程智慧监管。

晋中特色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在城市社区推动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政策,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榆次模式”。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打造山区互助养老服务“灵石模式”,同时,支持创新“五个一点”养老服务“榆社模式”,为有效破解运营资金难题提供示范和样本。(记者 李娟)

深化改革 筑牢健康基石

“十四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防护、健康普惠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亮眼成绩。

向精聚焦,医疗服务体系质效双升。建成2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56个市级医疗质控中心,3所省级、4所市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11所县级人民医院均达到二甲以上水平,7所达到国家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3所入选国家“千县工程”项目。

向深改革,医改成果惠及千家万户。2021年,介休成为全国首批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初步建立起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强基层的长效机制和县、乡、村三级医防协同机制,“15分钟救治圈”基本形成,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省级影像云平台实现全面联通。

向全布局,公共卫生防护网协同灵敏。市、县两级成立疾控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成立公共卫生科(预防保健科)。实现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全覆盖;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市、县两级实现互联互通。

向实推进,全周期健康保障普惠共享。11家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全部投入运营,县县全覆盖;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68个;普惠托位数达10937个,占总托位数的70%。全市“新生儿一件事”实现线上办理。建成26所医养结合机构,县县全覆盖。

向优而行,民生健康福祉可感可及。全面落实“一号管三天”等“六个一”便民服务。开展“我陪患者走流程”“书记院长直通车”活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达5.69万人(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连续5年保持增长。

(记者 李娟)

就业优先 发展稳中有进

“十四五”期间,市人社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防风险、惠民生、促发展,使得全市人社事业发展好于预期、稳中有进。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积极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5.83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55亿元。累计服务高校毕业生3.9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9.8万人以上。在全省率先建立零工市场11个,服务灵活就业人员2.5万人。精心培育打造2个省级劳务品牌和11个市级劳务品牌。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1135场,服务用人单位2.3万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14万人。

持续深化社保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统筹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和服务优化,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平稳实施,社保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8.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二十一连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达到每月205元。同时建成了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工程。

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57万人。连续举办三届全市技能大赛,并设置特色劳务品牌和新职业竞赛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增加到12.5万人,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规范新业态用工,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提升至92%以上。积极落实《山西省互联网平台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实施意见》,保障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权益。(记者 李娟)

强师优教 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推行多项务实改革举措,有力推动全市教育水平向高质量迈进。

立德树人、全面育人体系更加完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开发“何以晋中”精品课程。不断深化“双减”改革,首创“四书五诺一普法”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模式。全面实施“体质强健”“美育浸润”“四位一体大阅读”行动。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市教育投入已达到291.58亿元。学前教育新改扩建公办园55所,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园94所,新增普惠学位3.86万个。推行“长幼同园”政策,2.97万名幼儿享受大班免除保教费政策红利。坚持“以市统筹”实施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加突出。合作共建4所附属学校。联合山西师范大学建立基础教育智库等市校合作机制。高起点建设“晋中职教港”,构建起“1+11”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高素质专业化校长教师队伍更加优化。全面优化“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市域统筹中小学编制管理机制。实施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推动校长、教师队伍梯级发展成长。将中小学教师津补贴和体检制度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让5.07万名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更加彰显。深化共同体办学改革。全市1205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贯通型、紧密型、协作型共同体147个。全市投资9200万元实施教育数字化新基建。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实现有需求的学校“放心午餐”,人口20万以上的县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和“食品安全快速筛查”百分百工程。建成“高效办成教育入学一件事”平台。不断完善资助体系。(记者 李娟)

提质扩面 绘就城市新景

“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局着力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促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为民生改善办实事。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32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投资399.2亿元。实施市政道路21项;完成魏榆路与龙城大街快速化改造,着力构建太晋一体化大交通圈;市体育馆设施提质等项目完工,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44.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088.44万平方米。房地产“二十五条”惠民惠企,保交房成效明显,物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好房子”建设积极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有力。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现“住有宜居”。4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部启动落地,开工安置房2276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891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58部,有效提升住房品质。实物配租公租房5330套,租赁补贴发放27156户,全方位满足刚性住房需求。

赋能村镇建设,打造和美宜居乡村。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9个,提标改造11个,实现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个,总量全国第二;中国传统村落90个,总量全省第二;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4个,总量全省第一。

筑牢安全防线,确保行业总体平稳。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调查,摸清全市房屋建筑底数。推进城乡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排查房屋建筑141.8871万栋。开展住宅工程质量易发问题集中整治,完成整治项目18个(全市纳入整治范围44个),惠及群众369户、1232人,化解了一批既有住宅工程信访案件。(记者 李娟)

精雕细琢 “城”就美好生活

“十四五”期间,全市城市管理系统以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在城市面貌、功能品质和管理效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

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城市“筋骨”更加强健。累计改造城市道路及小街巷489条,总长度约227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503.58公里;实施智慧路灯节能改造,市城区4.4万余盏路灯全部更换为新型LED路灯,照亮群众回家路。

水气热公用事业保障有力,城市“血脉”更加通畅。新建、扩容4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收集率提升至95%以上;构建起覆盖81.46万余户居民的燃气供应服务体系;改造老旧和带病运行管道247.36公里,为65.4万户居民安装安全装置;市政供热管网达1938公里,供热面积达13579万平方米。

园林绿化增量提质,城市“颜值”更加靓丽。全市绿化覆盖面积增至9741万平方米,公园面积增至1145万平方米,城区(含太谷区)公园绿地面积达104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36平方米,生态家底更加厚实。公园体系日臻完善,开放共享激发活力,积极探索“公园+”模式,推动公园功能更加多元。

环境卫生精细管理,城市“底色”更加洁净。农村垃圾治理乡镇、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建成34个精品示范村。出台《晋中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提升至99.71%。建成市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新建公厕15座,改造提升80座。

执法服务刚柔并济,城市“秩序”更加规范。累计制定出台7部地方性法规与2部政府规章,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与推广“柔性执法”,全市新增2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134个历史建筑,持续完善保护名录。(记者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