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 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一)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31

“十四五”期间是民政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五年来,民政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发挥民政部门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晋中市民政局2023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山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2024年被人社部和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一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持续健全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先后出台20多项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文件,持续做好高龄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补贴、探访关爱、适老化改造等兜底保障工作,规范养老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完善服务综合监管,促进全市养老服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二城乡养老设施网络日臻完善

“十四五”以来,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县(区、市)公办养老机构为中枢、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为依托、社区嵌入式养老驿站为补充、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敬老院为支撑、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含养老驿站、幸福小院等)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有82家养老机构;1166个养老服务设施,其中城市养老服务设施39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27个(含养老驿站、幸福小院等);标准化社区食堂20家。

三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更加有力

积极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前超额完成10309户适老化改造任务;全市有意愿集中供养的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100%,实现“应养尽养”;2024年把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列入省、市政府民生实事,共为全市近7.8万名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6965余万元,今年持续为8.5万余名高龄老年人普惠常态化发放;开展探访关爱服务,累计服务6.7万人次,拓展有温度的民生兜底服务。

四智慧养老服务初具成效

2024年,晋中市被民政部、国家数据局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依托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通过升级改造晋中市智慧养老信息平台,联动多个部门、机构,为老年人服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和养老服务行为全流程智慧监管。

五特色养老服务不断涌现

在城市社区推动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政策,即同步规划、建设、验收、移交与使用;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榆次模式”,培育本土养老服务品牌,连锁化、标准化、专业化运营8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榆次区华晟养老服务中心被表彰为“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打造山区互助养老服务“灵石模式”,灵石县已建成107个幸福小院,重点解决吃饭问题,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支持创新“五个一点”养老服务“榆社模式”(财政支持一点、集体自筹一点、个人负担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力更生一点),为有效破解运营资金难题提供了示范和样本。榆社县已启动运行93家养老服务驿站,为农村老年人及特困人员提供可感可及的服务。中央深改办、山西省委改革办、省委办公厅、《山西信息》等均刊发报道。

“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防护、健康普惠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市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都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升。

一向精聚焦,医疗服务体系质效双升。

市级龙头做强,建成2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56个市级医疗质控中心,3所省级、4所市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县域基础夯实,11所县级人民医院均达到二甲以上水平,7所达到国家县级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3所入选国家“千县工程”项目。乡村网底兜牢,全市114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22所达推荐标准,12所达社区医院标准,10所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县域医疗次中心,居全省第二。中医传承发展,11个县(区、市)全部达到省级中医药示范县创建标准,7个达到国家级示范县标准。专科实力彰显,建成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个、省级11个、市级2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市级42个、市评县级9个。

二向深改革,医改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晋中经验全省推广,2021年,介休成为全国首批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2024年,全省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现场会在介休召开。《山西日报》整版报道,深度透视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初步建立起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强基层的长效机制和县乡村三级医防协同机制,“15分钟救治圈”基本形成,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省级影像云平台实现全面联通。关键指标位列全省第一,县域内就诊率96.95%,高于省定目标6.95个百分点;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65.32%,位列全省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51.30%,位列全省前列。2024年医改监测评价位列全省第一,县域一体化改革入选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三向全布局,公共卫生防护网协同灵敏。

强体制,市县两级成立疾控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成立公共卫生科(预防保健科)。建平台,实现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全覆盖,5名队员入选国家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市级全省仅10人入选);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市县两级实现互联互通。立标准,成立晋中市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创建5个国家级、1个省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抓规范,建成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133家,示范化接种门诊6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四向实推进,全周期健康保障普惠共享。

生育服务普惠化。介休被确定为2025年地方计生协综合改革项目县。11家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全部投入运营,县县全覆盖;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68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普惠托位数达10937个,占总托位数70%。母婴服务专业化。全市“新生儿一件事”实现线上办理。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设置儿科。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0、1.90‰、2.91‰,均低于省定目标。老龄服务多元化。建成26所医养结合机构,县县全覆盖。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80.5%,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到96%。

五向优而行,民生健康福祉可感可及。

就医体验更优化,全面落实“一号管三天”等“六个一”便民服务。开展“我陪患者走流程”“书记院长直通车”活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达5.69万人次,为患者节省费用1506万元。健康环境更友好,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健康影响评估工作四个重点推进城市之一。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共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786个,居全省第一。健康素养再提升。实施体重管理服务“一件事”,推动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连续5年保持增长,从2020年的20.14%提升至28.86%。

“十四五”期间,市人社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防风险、惠民生、促发展,使得全市人社事业发展好于预期、稳中有进。

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稳就业决策部署,特别是在抗击疫情这个特殊背景下,积极构建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创业补贴等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5.83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55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亿元。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累计服务高校毕业生3.9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9.8万人以上。在全省率先建立零工市场11个,服务灵活就业人员2.5万人。精心培育打造榆社古建工匠、左权家政技工2个省级劳务品牌和祁县玻璃吹制工、平遥牛肉制作工等11个市级劳务品牌,2023年榆社古建工匠被评选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2023、2024连续两年正月十六前后在平遥古城举办了山西省“惠民生促就业”招聘活动,在全省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1135场,服务用人单位2.3万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14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二持续深化社保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

统筹推进社保扩面提标和服务优化,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平稳实施,社保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8.7万人,较“十三五”末增加15.6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二十一连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达到205元/月。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6万人,累计发放失业保险待遇7.27亿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88万人,累计发放工伤保险待遇17.45亿元,还进一步扩大了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持续推进了工伤预防项目。同时建成了就业社保服务社区村村全覆盖工程,居民可就近享受到40项就业社保服务,对于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居民还提供上门服务,全市业务受理量达63.89万件,服务41.82万人次,满足群众“就近办”“多点办”需求。

三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聚焦产业链、特色专业镇、地方劳务品牌和数字经济、新业态等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57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为我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连续举办三届全市技能大赛,并设置“榆社古建彩画”“电子竞技”等特色劳务品牌和新职业竞赛项目。成功举办了我市首届(省级)专业镇技能竞赛,围绕“太谷玛钢”“祁县玻璃器皿”“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特色工种设置竞赛项目。通过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实现了技能等级提升,25人获得“晋中工匠”荣誉称号,35人被省政府授予“三晋技术能手”。平遥推光漆器雷天勇工作室和榆社古建任锦富工作室被评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从9.68万人增加到12.5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3:6,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随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劳动者就业方式更加多元。针对这个变化,我们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规范新业态用工,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由“十三五”末的90%提升至92%以上。针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难题,积极落实《山西省互联网平台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实施意见》,管控工作时长、划定报酬底线,用关键权益保障兜底。全链条监管、超常规举措强化欠薪治理,实现从应急响应到源头治理、从单一部门到协同共治的深刻转变,累计为1.86万劳动者追讨欠薪1.96亿元,恶意欠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