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30
金秋十月,敬老月的暖意漫进城市每个角落。这份关爱从不是节日的临时问候,而是关乎晚年生活的“安全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家门口养老的质量也成了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市全面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促进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模式创新:多元服务精准匹配养老需求
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便利的养老服务?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养老模式,将贴心服务送到老人“家门口”。
临近中午12点,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居家养老服务驿站里,饭菜香气从餐厅飘了出来,老人们在窗口有序排队盛饭。榆社县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集体互助和家庭尽责等多方共同努力,盘活闲置校舍、厂房等资源,打造“一村一驿站”居家养老新模式,让2000余名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便利的基本养老服务。
灵石县梓航养老院创新推出“社区儿女”服务模式,服务人员以“儿女”身份提供服务,不仅解决送药、助行等实际问题,还会主动陪老人聊天解闷,通过数字系统与人性关怀相融合,为老年人的居家生活保驾护航。
作为昔阳县医养服务的重要阵地,安康苑医养结合中心秉持“医养融合”理念,将养老、医疗、保健、康复资源深度整合,为老人提供全天候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康复护理与生活照料,真正实现“医”与“养”无缝衔接。
为了从制度层面打通养老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我市出台了《晋中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验收移交与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为居家养老服务筑牢硬件基础。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机制,就是要从源头破解养老服务‘落地难’问题,真正把惠民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进文说。
双轮驱动:打造“有温度”的养老场景
只需轻声呼唤,窗帘便自动拉上,电视机自动开启。在榆次区康乐社区华晟·咱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房间里的智能床垫能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与离床时长,红外设备可及时察觉老人跌倒情况并自动报警。更贴心的是,家属通过手机就能随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让牵挂有了“可视化”的安心。
如今在我市,养老服务正突破传统模式,通过创新技术应用与居住环境优化的同向发力,为老年人打造了便捷高效的生活支持体系,构建起坚实的居家安全保障,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安”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
“拐杖是带凳子的,走一会儿走不动了,就能坐下歇一会儿,还安装了多功能沐浴椅、夜光灯,特别方便。”在祁县城赵镇里村村民韩忠瑞家中,随处可见改造完成的适老化设施,这些贴心的设施既改善了老年人居住环境,也降低了他们在家中发生意外的风险,让老人在家充满安全感。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市共承担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数10297户,任务数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户数的近六分之一,已于2024年9月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精神为核:从“享老”到“为老”的幸福升级
我市在护长者生活无忧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其社会作用,激发其精神光彩,让老年岁月“精彩绽放”。
走进晋中市老年大学,书法班学员挥毫泼墨,舞蹈班老人翩翩起舞,器乐班的演奏声、声乐班的合唱声交织成动人乐章。围绕老年人兴趣与实际需求,学校精准开设书画、摄影、器乐、声乐、舞蹈、体育等39个专业,累计服务老年人2500余人。在这里,老人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生活充实有趣。
市委老干部局组织老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民种养技术难题;左权县引导文史退休干部参与党史研究、方志编纂及抗战口述史抢救;榆社县组建“五老宣讲团”,宣讲红色故事、传递革命精神。我市精准对接老干部的丰富经验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搭建多元化服务舞台,让“银龄力量” 的智慧与余热充分释放。
市老年养护院举办“巧手制花”手工活动,组织健康讲座,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康养八段锦”教学……这些活动既丰富老人精神生活,更推动养老服务从“基本保障”升级为“品质关怀”,用细致行动守护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多元模式筑牢“养老底线”,到智慧科技提升“养老品质”,再到精神关怀丰富“养老内涵”,我市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将养老服务网越织越密,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