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牢记领袖嘱托,扎实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在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全景式展现“十四五”时期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以及全市上下围绕市委“156”战略举措,奋勇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美好形象,经市委同意,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从10月22日起举办“见证高质量发展的晋中实践”——晋中市辉煌“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报将对每场发布会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敬请关注。
坚决扛起重大历史使命 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一)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情况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02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8.8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近千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第四位。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的占比为6.2:42.8:51。
▶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建成全国最大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煤炭和焦化先进产能占比分别达98%和100%。
▶创新驱动成效明显,省级创新驱动平台挂牌运营,建成15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6个省级特色产业学院,高新技术企业达396家,是“十三五”末的1.6倍,总数位列全省第二。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省首台甲醇重卡、全球首款醇电混动轿车在晋中问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2%,占比排名全省第二。省级重点产业链企业达71户,居全省前列;规上工业企业总数1164户,居全省首位。
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
太原晋中一体化加速推进,按照“六个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两市一体绘制了规划衔接新蓝图;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形成“15分钟交通圈”;
搭建起产业协同新矩阵,“飞地经济”发展向高端产业迈进;
常态化开展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治,共筑绿色发展新屏障;
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生活更加便捷。
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短板弱项,切实解决县城人口就业生活等问题。介休、灵石入围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5,比2020年缩小0.17。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
扎实推进民生项目建设,80%以上的财力用于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创业,全市就业形势运行平稳。
▶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继续领跑全省。
▶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72人,位列全省第二。
▶成功申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
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有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财政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18户企业上榜全省民营企业百强、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国首创“审检联动”“四个同步”地方政务服务流程标准,131项高频事项在山西中部城市群5市之间实现跨市通办。
▶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全省领先,异地就医购药更加便捷,省内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基本做到应开尽开。
▶晋中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榆社“五个一点”养老经验、太谷农村综合改革、平遥全国宅基地制度试点、寿阳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综合试点、祁县农业水价水权改革等一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发展谱写新篇章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得到巩固,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市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44项“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部开工,完工39项,总完工率全省第二。全面排查汾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实施“一口一策一人”精准分类整治,汾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超标率下降到1.7%。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全省首家“双碳”会客厅成功落地。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比例利用,实现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的历史性“结构反转”。
文脉赓续展现新光彩
全面叫响“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新IP,三大主题、九大业态群落起势成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顺利通过文旅部验收。
▶平遥古城连续位居全国5A级景区百强榜前10位。《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保护条例》通过,成为我市第二部非遗保护传承法律文件。
▶榆次小西沟乡村文旅康养综合体入选首批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并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
▶昔阳钟村夏商墓地入选“考古中国”四项重大发现。
安全发展取得新成效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1.8万吨,粮食单产连续五年领跑全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全覆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居全省第一位。
▶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2024年原煤产量完成1.16亿吨,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率先开展煤矿“三放心”创建活动,全市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
▶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化险改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经济发展各领域取得的新成效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十四五”首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2024年达到2458.8亿元,较2020年增加836.2亿元。“十四五”前四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
◆人均水平明显提高。2024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23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10283美元,连续三年超过1万美元。“十四五”前四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5193元,年均增长5.1%。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4亿元,较2020年增加10.7亿元,年均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5.9亿元,较2020年增加25.7亿元,年均增长1.6%,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
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发展根基持续夯实
◆农业供给多元增长。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48.8亿元,较2020年增加32.4亿元,年均增长3.6%。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150万吨以上,蔬菜、园林水果、肉类总产量年均分别增长3.7%、8.4%和10.1%。
◆工业经济压舱稳健。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972.2亿元,较2020年增加369.3亿元。“十四五”前四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2024年末,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164户,数量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
◆服务业引擎作用彰显。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53.2亿元,较2020年增加45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较2020年提升1.6个百分点。“十四五”前四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新兴产业聚链成势。“十四五”前四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规上工业7.1个百分点。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8.5%,较2020年提升1.8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抢先发展。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04亿元,规模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2%,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77.4万户,较2020年增加58.3万户,年均增长10.5%。
◆创新动能稳步积蓄。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5.8亿元,较2020年增长27.2%。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1171件,较2020年增长60%;已实施690件,较2020年增长51%。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内外需求双向赋能
◆投资年均规模扩大。“十四五”前四年,全市投资累计达到3018.3亿元,年均投资额754.6亿元,较“十三五”年均投资额增长6.8%。三次产业累计投资构成为5.2:37.1:57.7,“三二一”投资格局更加稳固。
◆消费市场恢复向好。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8.4亿元,较2020年增加145亿元,年均增长5.6%。网络销售快速增长,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达8.2亿元,较2020年增加4亿元,年均增长18.2%。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45亿元,较2020年增加25亿元,年均增长22.4%。出口多元拓展,年均增长15.9%;进口加速扩容,年均增长46.9%,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齐头并进。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共同富裕扎实推动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四五”前四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6.2万人,年均新增4.1万人。2024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5.4%、25.7%和48.9%,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著增强。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2024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48.7万人,较2020年增加15.7万人,年均增长1.6%;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年均分别增长3.4%、6.9%、1%和3.4%。
◆居民收入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34元,较2020年增加7856元,年均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9元,较2020年增加4902元,年均增长7%;城乡收入比为2.15,较2020年缩小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