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生态柏沟 山乡风韵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11

张仁双

母亲河——汾河,像一条天然的分界线,把灵石大地分为东西两山。我们村小王庄在汾河的西面,属吕梁山脉,柏沟村在汾河的东面,属太岳山脉。虽小王庄村规模比柏沟村大,但却难与其相提并论,柏沟村有着独特之处——它无煤有为,那里有绝美的原始峡谷、松柏、介庙林,国家广电总局七二五台与灵石东站交织共鸣,传统和现代的气息在此奇妙交互,这些独属柏沟的景致,皆是我们村从未拥有的。也正因如此,我愿意书写柏沟村那别具一格的韵味。

柏沟村原属马和乡,近年马和乡撤并后,划归静升古镇管辖。柏沟村于1982年分为大小柏沟村,目前现状看,大柏沟不大,小柏沟不小,两村之间有一条沟谷。大柏沟在沟谷北侧,靠绵山景区,相邻介子推故里旌介村。小柏沟在沟谷南侧,红崖峡谷景区从村而入。它以山为脊,自有风骨,在山水间自成一派,属灵石境内“靠山靠脉”的山村。大小柏沟人同宗同源,后续行文统称柏沟。

每当踏入柏沟地界,地势由低向高,层层延展,沿着由西向东的道路前行,恰似步步登高。巍峨的太岳山如巨幅画卷,徐徐展开,北边绵山云雾缭绕,南面峡谷气势磅礴。蜿蜒的沟谷如自然辨别线,将绵山与红崖峡谷一分为二,柏沟村就静卧在这天地造化的怀抱中。

该村历史上曾有水母娘娘庙、龙王庙、老爷庙及“三官庙”,村庄柏树众多,故称“柏沟村”,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所建的介庙林在村南400米处。柏沟村距秦柏村不足几公里,两村均以柏树为村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傅山先生有诗《神林介庙》:“青松白松十里週,梐青枑白祠堂幽。晋霸园陵迷草木,棉田香火动春秋。仙名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丘。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容分到牡丹头。”

美美与共的柏沟,入村见景,抬头见绿。有“一村跨两县(市)”“一村落双景”的格局,在晋商故里极为少见。与红崖峡谷景区浑然天成,“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每日与绝美山色朝夕相伴,春日山花竞放,盛夏绿意山峦,金秋红叶如霞,寒冬皑皑白雪。村民足不出户,便能将四季更迭的山色尽收眼底。

各美其美的庭院前,果树成荫,菜地里,西红柿、黄瓜、甜瓜清香四溢。山野间,松、柏、杨、槐等挺拔矗立,野兔、山猪、野鸡等穿梭林间,构建完整的森林生态群落。秋冬时节,村民带着干粮,背着布袋,手持锄头,穿梭在峡谷的小径上,那些被唤作“青苗”的药材,在他们眼中是自然的珍宝。他们遵循祖辈传承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分寸,按节气时令采摘,不破坏植被根系,仅取所需,让山林可持续供给。

柏沟这座看似普通的山村,却蕴藏着七二五台无限能量,这里的每一根电线,每一个信号塔,都是网络传递的“毛细血管”,将党的声音化作无形电波,传向祖国的广袤大地,勾勒出电波传情、民心向党、幸福落地的温暖画面。

红崖峡谷的开发,宛如一把“金钥匙”,乡亲们从“守着青山受穷”到“端稳旅游碗”,有人守护一方洁净,有人担当安全卫士,有人经营小本生意,有人手握方向盘成为观光车司机带领游客穿梭往来,每个忙碌的身影都描绘着“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共生画卷。

山峦柏沟——临山而不隔绝,串联起医院、学校、银行、王家大院等各类资源。大西铁路与大运高速“呼村”而过,铁轨在山野中架起“空中走廊”,以交通的强劲动能,将山里的人们带向远方,也把远方的游客迎进山城。灵石东站静立于山脉的余韵中,将山峦的静谧与时代的奔腾衔接,成为“山衔远路,接轨未来”的活力节点。

山脚下的柏沟,与山脉互为知己,一面是山高谷深,一面是人间烟火。一山一脉总关情,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近大山。这些年,外甥家人们总爱来柏沟避暑小住,我常去探望,也因此邂逅了这里独有的“珍奇”。

大山里的人骨子里刻着与生俱来的淳朴与厚道,山中烟火尽是热忱。我初到那里时,尚有些生疏,便见几个骑摩托的中老者,眼睛直直落在我身上,待亲戚介绍后,我向他们点头示意。后来再去,与他们熟稔起来,骑摩托的兴林热情问候,邀我到家做客,为我斟满自采的药茶。清润间,讲述着在悬崖边采药的惊险,在暴雨来时躲进山岩下避险的经历。我捧着发烫的茶碗,忽然明白,这碗里沉淀的是岁月的艰辛。临走时,他执意将晾干的药材塞给我,笑说“大山里处处是宝贝”,城里难得见这原汁原味的东西。

柏沟人深知,守护青山就是守护生态根基,守护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年轻人踊跃加入红崖峡谷导游队伍,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文旅活力。中年人依托得天独厚的本土生态资源,匠心打造柏沟蜂蜜、核桃、野菜、木耳、蘑菇等天然无污染特色农产品。挖掘黄芪、连翘等药材,推出生态杂粮、特色面食,将寒食节“蛇盘兔”做为饮食符号,以农家乐“黄条条、骨累、摊摊”等美食为媒,让游客品尝地道风味。老人们凭借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与生活智慧,将传统山居改造成特色民宿,以康养为核心理念,打造“游在峡谷、栖居柏沟”,推窗见山景。夜幕降临时,枕听鸟鸣,安然如梦,疲惫的心灵在自然乡野间寻得归处。

柏沟人深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是世代坚守的生存哲学,在他们眼中,山脉、森林、草木、溪流与野生动物皆是血脉相连的生命共同体。而今,生态资源与文旅热潮共融共生,乡村振兴的种子在这片沃土山脉中破土抽芽,茁壮成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作蓬勃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