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诗人的眼睛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11

李彦乔​

在晋中山川的氤氲雾气中,诗人杨丕梁以一双沉静而敏锐的眼睛,捕捉着时间流淌的痕迹。作为晋中市作家协会主席,这位 太谷诗人,在他的诗集《时间黄金》中完成了一场关于生命与时间的深刻凝视与解读。

“滑膜炎” 这一医学术语在诗集中反复出现,构成了理解杨丕梁诗歌的关键密码。在《小暑第七日》中,诗人写道:“而我知道,我随身携带的‘滑膜炎’/ 不允许我去做意志的坚定者 / 有时候,放弃 / 是一种更大的胜利”。这里的“滑膜炎”显然超越了生理范畴,成为生命困境的隐喻——那些世俗意义上的险峰攀登,在诗人眼中或许只是欲望的膨胀,而身体的疼痛恰恰成为精神突围的契机。这种将病理经验转化为诗性智慧的能力,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他不回避生命的残缺,反而以病痛为棱镜,折射出对存在本质的思考。

在《劫持》一诗中,这种思考更为明显:“这劳什子 / 这疼痛 / 这几年来 / 不经意间的损害 / 这尘世中并不惹眼的 / 意外之吻 / 我承认已被你劫持”。诗人将中年遭遇的健康困境比作“劫持”,但即便是“劫持”,他却没有陷入绝望,而是在承认被“暗夜和风霜”笼罩的同时,保持着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在一片清澈的树叶上 / 我听见了风的脚步 / 在齐刷刷的风声里 / 我看见金黄的时间 / 在树叶上一闪一闪”。在《劫持》中那种温和而坚韧的生命态度,与他这首《风往西吹》里树叶的隐忍形成奇妙呼应——无论是抖动的树叶还是疼痛的关节,都成为诗人对抗世俗规训的精神图腾,体现着“在浊世中超脱”的生存智慧。

杨丕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身体的局限转化为观察世界的特殊角度。当“滑膜炎”阻止他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意志坚定者”的时候,诗人转而“坐石头上听景 / 做万物争鸣中虔诚的听众 / 听溪水诵经 / 听清风私语”。这种从视觉霸权到听觉叙事的转换,不仅是一种创作策略,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实践——在无法攀登的时刻,学会倾听;在无法奔跑的岁月,懂得静观。

“洁白”与“黄金”在诗集中构成了一组精妙的意象对位,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洞察。在《梨花白》这首诗中,那“波涛汹涌的梨花阵”,在诗人眼中既是自然奇观,更是时间的隐喻:“每一片花瓣都在翩然 / 每一片花瓣都在吟唱”。诗人沉醉于这片洁白之中,甚至“情愿让另一个自己从体内跳出 / 在梨花的火焰中舞蹈”。这种近乎迷狂的体验,将瞬间的美转化为永恒的精神财富,完成了时间向黄金的神奇蜕变。

杨丕梁对时间的思考始终带着家乡山西特有的务实与超脱。作为生长在晋商故里的诗人,他深知黄金的物质价值,却更执着于时间的精神含金量。在他笔下,时间不是线性流逝的刻度,而是可以被心灵淬炼的贵金属。当诗人在《小暑第七日》中写下“生活在如此浩大的绿海中 / 是多么幸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一种对抗时间焦虑的生存姿态,亦即在当下的沉醉中实现对永恒的触摸。这种时间炼金术在《时间黄金》这部诗集中表现为独特的感觉通感。

所谓“感觉通感”就是通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类感觉的转移或联系。例如诗人写梨花 “这燃烧的、冲撞着的火焰”,即是将视觉的洁白转化为触觉的灼热;写“滑膜炎”带来的疼痛,却从中提炼出“放弃的胜利”。这种感官的转换与融合,打破了日常经验的桎梏,让时间呈现出多维度的质感。我们能从他之前的诗集《飞翔的叶子》中所展示出来的创作脉络,而窥见他早年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一直到如今的《时间黄金》而升华为对生命的深刻体悟,证明诗人的眼睛始终在寻找与捕捉那些能够抵抗时间磨损的精神依托。留住了时间也就留住了生命,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永恒境界吗?

作为晋中诗人方阵中的领军人物,杨丕梁的诗歌始终带着黄土地的朴实与厚重。他的诗具有“沉稳”的风格与“注重文字的质地和蕴涵”的追求,这一特质在《时间黄金》中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地域视觉美学——他不刻意渲染晋中地域的历史辉煌,而是从日常景观中提炼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例如在《故乡》一诗中,诗人写道:“古老的河滩 / 除了牛羊踱步、石头渐老 / 和农场的旧址趋于衰朽 / 村民的身影已快速消失 / 他们中一些连根带枝挪了地方 / 另外一些成了城乡之间的候鸟 ”。毋庸置疑,这首诗所写的似乎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场景,但它所表达的却是诗人满腔热情的人文关怀。

杨丕梁的一双“诗人的眼睛” 始终保持着对人生的关注,始终保持着对地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在《时光停留在秋叶之上》一诗中,诗人观察到“匆匆而过的不仅是时光的足音 / 一些清晰的雨 / 会洗去斑驳的陈年旧事 / 一些青青的芳草 / 会在街角的寂寞中闪出”。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晋中农耕文明中 “顺应天时” 的智慧一脉相承,展现了诗人将地域经验升华为普遍生命体验的能力。这种地域视觉在《时间黄金》这部诗集中表现为一种 “克制的抒情”。诗人很少直接赞美家乡的壮丽,而是通过细节的精准捕捉传递地域精神。“如此蓝天 / 如此白云 / 如此辽远 高妙 深邃 / 如此危崖 / 如此峡谷 / 如此幽深 陡峭 奇诡”,这样的诗句看似平淡,却暗含着晋中山川特有的空间感与时间感。

合上《时间黄金》,耳畔依然回响着诗人对世界的深情叩问。他的诗告诉我们,真正的 “时间黄金” 不在远方的险峰,而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 “时间黄金”不在物质的积累,而在精神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