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10-10
在馥郁的枣花香中,马拉松比赛激情开跑。
2024年全国万人集体婚礼山西运城稷山分会场活动在国家板枣公园举办。
国家板枣公园内的文艺演出现场鼓点铿锵。
第四届后稷论坛上发布的文创产品“枣啾啾”。
板枣丰收,村民在晒枣。
满载游客的小火车在国家板枣公园里穿行。
从《诗经》中的“棘”到北魏的宫廷贡品,从口口相传的歌谣到舌尖上的香甜记忆,一枚小小的板枣,在稷山的黄土地上沉淀了千年。如今,全县板枣栽植面积15.3万亩,年产鲜枣6000万公斤,产值达10亿元。
更引人关注的是,稷山板枣正上演一场令人惊艳的“变形记”——被装入精美礼盒,实现从“论斤卖”到“数颗卖”的价值迭代;被萃取成肽,化身为高科技饮品;“变身”为可爱的“枣啾啾”,闯入年轻人的文创世界。
稷山板枣的产业升维之路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实践。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奇的枣林,感受千年古树的呼吸,追踪一颗枣如何用科技“镀金”、靠文化“圈粉”的产业升维密码,剖析后稷故里如何点“枣”成金、谱写乡村振兴的“甜蜜”新篇。
古树新枝
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
稷山人对于板枣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将它与五谷“稻、黍、稷、麦、菽”相提并论,称为“第六谷”。丰年时,它是养生的佳果;灾年时,它是救命的粮食。
9月22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漫步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看着一串串红宝石一样的枣儿挂在弯曲苍劲的枝干,静静地等人采摘、等人品尝,开始理解了这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区为什么叫“守望千年·只为枣你”。
园区里的每一株古枣树都不是沉默的植物,而是可以翻阅的活态史书。在这里,树龄超过千年的枣树有1.75万余株,500岁以上的“年轻”枣树更有5万株之多。在9月21日举办的第四届后稷论坛上,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袁方老师介绍,园区内古树平均估测树龄为1150年,最大估测树龄为2200年。这些古树共同构成了上海吉尼斯认证的“中国最大千年古枣树群”。
2017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在稷山建设国家板枣公园;2018年,我省批准创建稷山板枣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0年,稷山板枣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年12月,稷山板枣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第四批特色经济作物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
这片古枣林的保存,本身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协奏曲。稷山板枣生产系统之所以能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枣粮间作”生态模式。70岁的稷峰镇陶梁村村民郅平威解释道:“我们的祖先在枣树下间作小麦、豆类等农作物。枣树树冠高大,不影响地面作物采光,而其发达的根系能有效保持水土。作物的耕种又为枣树松了土、除了草,构成独特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旱地利用系统。”
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文化的根脉,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宁杰回忆道,前几年由于秋季连阴雨,枣容易出现裂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一些枣农失去信心,曾一度想砍掉古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果断出手,一方面强化技术支撑,建设防雨棚示范园,组织无人机统防统治;另一方面,创新性地推出政策性枣业保险,县财政拿出真金白银进行保费补贴,为枣农兜底,稳住了大家的心。“现在大家不但不砍树,还争着当古树的‘监护人’,都以自家有千年枣树为荣。”稷峰镇陶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鹏喜说。这种“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户主体”的保护机制,让古枣林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愈发枝繁叶茂。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性的表达。在“守望千年·只为枣你”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古老的板枣文化正以各种鲜活的形态“破圈”传播。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稷颂》,已成为游客必看的节目。没有专业的演员,只有质朴的乡亲;没有华丽的台词,只有真挚的情感。板枣博物馆里,系统展示了板枣的前世今生;枣花馍、枣花蜜、枣泥月饼等传统制作技艺成为每个稷山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板枣,从一个农产品,演进为一个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符号。
破局之道
从“论斤卖”到“数颗卖”的价值迭代
长期以来,稷山板枣虽然名声在外,但大多以原枣、干枣的形式“论斤卖”,价格和效益时常受市场波动影响。如何突破瓶颈,实现价值跃升?稷山的选择是:向科技要答案,向标准要话语权,向品牌要溢价力。
2024年10月,省委书记唐登杰到稷山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进展,强调要坚持产业兴农、科技助农,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开启了稷山板枣产业的自我升级之路。
标准,是高端化的基石。千百年来,当地优选板枣品种进行嫁接繁殖,保证了品种的纯正和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一套涵盖外观、大小、糖度、硬度、瑕疵率乃至微量元素含量的综合性标准体系逐渐形成,“好枣”的定义变得更加清晰、可量化。
9月21日的第四届后稷论坛上,发布了稷山板枣等级质量标准以及稷山千年板枣高端新品——“赤玉丹”。据山西乐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晓波介绍,稷山板枣2024年的品牌价值已提升至101亿元,“赤玉丹”系列产品选自板枣核心产区陶梁村,从万余棵千年古树中精选1000棵年份在1500年以上的优质板枣古树作为供应树,一棵树每年精选50颗至100颗特优级板枣,每颗重15克以上。古树设立了私人管家进行管理,全程施农家肥。白露前由人工采摘,采用古法自然阴干56天。筛选的“赤玉丹”可谓万里挑一,每一盒都有专属溯源二维码。这种“数颗卖”的顶级板枣,倒逼生产环节的精细化。加顺红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加顺说:“我现在也知道了,一棵树结的枣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品质优中选优,确保每一颗枣都能吸收到充足的养分。”
科技,是挖掘深层价值的钥匙。9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仝涛博士团队发布的板枣成分检测数据显示,稷山板枣中含量较高的代谢物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这为稷山板枣‘药食同源’的传统认知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仝涛说,“它不仅仅是零食,更是具有保健功能的‘功能食品’。”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这份“体检报告”将直接推动板枣产业的深度开发。以往被忽略的落地枣、残次枣,可以通过萃取技术,变身为高附加值的枣肽、枣精等保健品原料;板枣与当地特色药茶结合,可以开发出枣茶等养生产品。一条从“初级农产品”到“功能性食品原料”的产业链正在清晰呈现。
品牌与文创,是触达新消费群体的桥梁。9月21日,以稷山板枣为原型创作的“枣啾啾”文创产品正式发布,设计方代表姬永介绍,圆润的体态呼应枣果的饱满特质,温暖的笑容传递稷山人民的热情好客。这样的设计旨在通过将千年贡枣转化为可拥抱的文化符号,让传统农产品以治愈系形象走入现代生活,展现稷山“农脉传承·枣香天下”的独特魅力,也让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萌态可掬的IP而对稷山板枣产生兴趣。“枣啾啾”系列产品包含毛绒玩具、钥匙扣、文具等,将板枣“圆润、红火、甜蜜”的寓意具象化,让古老的农耕文化以一种轻松、时尚的方式与新生代对话。
融合共生
农文旅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稷山县大胆以“农文旅融合”为引擎,将整个板枣产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探索出了一条“以旅兴农、以文促旅、产业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守望千年·只为枣你”乡村振兴示范园区,是这个实践的核心载体。园区巧妙地将稷峰镇姚村、陶梁村、吉家庄村三个核心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功能互补的几大区域:在展示区,板枣博物馆系统讲述千年枣史;欢乐世界板块吸引亲子家庭;温泉庭院提供康养服务;文化艺术区汇聚非遗展演和创意市集。这种多元业态布局,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游客的体验,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全覆盖,有效拉长了消费链。
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让农民成为主角、共享收益。园区运营采用“政府+企业+村民”模式,确保了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投入,专业的文旅公司负责市场运营和整体营销,而村民则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其中并获得收益。有的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星空民宿或农家乐;有的在园区摆摊,销售自家产的枣夹核桃、枣花蜜,打饼子、卖凉皮、烤肉串,许多村民在旺季时每天收入上千元;还有的经过培训,成为景区的保安、保洁、观光小火车司机甚至演员,他们白天可能是传菜员、厨师,夜晚则“摇身一变”,成为舞台上的演员。
陶梁村村民李孟奎原来在外打工,如今在景区做保安,他满意地说:“我现在守着家,收入稳定,也不需要花子女的钱,日子可美着哩。”姚村村民韩舒雅在星空民宿前台负责接待工作,她说:“我们的民宿在旅游旺季特别火爆,一房难求。现在我的收入也比较稳定,比原来出去打工强多了。”据统计,园区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超千人,三个核心村的村集体收入也大幅增长。
节庆活动与常态化运营相结合,持续引爆市场热度。春季的枣花节暨稷山马拉松赛,让游客在馥郁的枣花香中奔跑;夏季的非遗展演、篝火晚会,营造出浓郁的民俗氛围;秋季的板枣采收体验,让游客亲手采摘、品尝最新鲜的板枣;冬季的盛世华灯嘉年华,则打造出梦幻的旅游目的地。一系列贯穿全年的主题活动,不仅吸引了周边地市的游客,还吸引了河南、陕西等地的旅行团,成功将“稷山板枣”的产地品牌,升级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农科未来
后稷故里的新质生产力探索
站在后稷教民稼穑的这片土地上,稷山人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守护荣光,更是如何超越传统,是“后稷之后,何为稷山”这一产业之问和使命之问。面向未来,他们深刻认识到,农业的未来,必然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稷山板枣产业开启下一程的关键钥匙。
“山西稷山枣科技小院”的揭牌,标志着科技创新深度扎根乡土。在第四届后稷论坛上,“山西稷山枣科技小院”揭牌。这个科技小院,将成为稷山板枣产业发展的“智囊团”。科技小院的专家团队将长期驻守在核心村,为枣农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管护方法。乡亲们纷纷表示:“这下可好了,专家手把手教咱种枣,保准能让咱的枣树结出高品质的果实。”这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让千年枣园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农业科技实验室。
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提升产业效率的必然选择。在稷山的愿景中,未来的板枣产业将是“智慧枣业”。他们正探索建立板枣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从种植端的土壤、气候、病虫害数据监测,到生产端的加工工艺参数优化,再到销售端的消费者偏好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种植、智能生产和智慧营销。
正如稷山县委书记、县长王润所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稷山的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让稷山传统农业焕发新生、现代农业引领新潮,立足农耕文明之本源,迈向农科未来之巅峰。”政府需要做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打通政策、资金、技术的堵点,让各类要素顺畅流动,让每一种创造活力都能竞相迸发,最终服务于人的发展和区域的繁荣。
稷山板枣的产业升维之路,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实践。它告诉我们,农业文化遗产并非博物馆中尘封的展品,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可以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的宝贵资源。当古老的农耕智慧邂逅现代科技,当深厚的文化底蕴赋能品牌创新,“土特产”便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穿越了千年风雨的板枣树,如今正承载着后稷故里对现代农业探索的使命,寄托着万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故事远未结束,而是正伴随着新征程的开启,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王秀娟
本版图片:栗卢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