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榆社

“情、理、法”交融 筑就暖心阵地

——榆社县“赵新文调解室”以“三心” 化“结”的基层治理实践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10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矛盾纠纷常交织着情感、利益与规则的碰撞。如何让当事人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日前,记者从榆社县综治中心获悉,该中心“赵新文调解室”通过以“情、理、法”相融之道,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近年来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起,成为群众心中“信得过、靠得住、能解决问题”的暖心阵地。而这一切,源于贯穿始终的“三心”理念——以情感人的“耐心”,以理服人的“公心”,以法育人的“责任心”,“三心”并用奏响了一曲基层和谐乐章。

耐心解“心结”,情感共鸣破冰。“矛盾的背后是人,人的背后是情。” 这是调解室的共识。在一起700元借款纠纷中,张某与李某争执不休、情绪激动。调解员赵新文赶来后,耐心听完双方陈述,对李某循循善诱:“你借款两年未还,人家急用钱,你换位思考下会是什么心情?”同时规劝张某克制情绪。最终,李某归还借款,两人握手言和。 赵新文说,调解室常备“情感账本”,记录当事人家庭关系、过往矛盾甚至口头禅,一句“我懂您的憋屈”往往比大道理更有力量,真正实现“事心双解”。

公心明“是非”,事实证据立根。情感之外,“讲理”是化解纠纷的关键。箕城镇李峪村曾发生一起荒地纠纷:张某强占十二户村民开垦的荒地,引发群体上访。赵新文带领调解员张素萍核查张某出具的“1985年承包合同”时发现疑点 —— 合同公章为“箕城镇”,但县地名办证实 “城关镇” 更名“箕城镇”是2005年的事。此外,合同中的签字,经与本人求证及笔迹对比,均系伪造。凭借严密查证,虚假合同被揭穿,土地归还村民,纠纷圆满解决。

责任心守“底线”,以案释法育人。调解绝非“和稀泥”,而是在法律框架内定分止争。云竹镇一起牲畜损害庄稼纠纷中,王某的牛吃了张某的庄稼,张某则砸伤牛腿,双方互不相让。赵新文现场讲法:依据民法典,王某需为牛造成的损失担责,张某砸伤牛也属侵权。最终,王某赔偿100元庄稼损失,张某赔付200元牛的治疗费,双方握手言和。

“三心”交融,如稳固三角支撑起调解的专业与公信。“赵新文调解室”用实践证明:矛盾被耐心倾听、公心对待、责任心化解,千千结可解,万万怨能平。这,正是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让法治有温度,让社会有温情。

记者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