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10
王尤嘉
清漳河上晨雾氤氲,左权县石匣乡竹宁村村委会里传来清晰、明亮的讲解声。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省文物局选调生王尤嘉正在为聚拢过来的老人们讲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幕,是她驻村工作中最寻常不过的晨间风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她,怀着投身乡村振兴的热忱扎根太行,早已把自己活成了左权县的“自家人”。
做政策传译的“扎根者”
王尤嘉的宣讲,从不照本宣科。她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村打谷场上宣讲红白事新规时的场景——手中的讲稿越念越沉。她明白,这些事承载的是乡里人间最温暖的情感联结,不是几句口号就能轻易改变的。她索性扔掉讲稿,把自己“种”进乡村,谁家办事她就钻进厨房,一边帮忙切菜备料,一边聊天唠嗑。在烩菜蒸腾的热气中,她倾听大家的体己话,也一点点传递新风尚。她宣讲的不是条条框框,而是人情与理解。渐渐地,村里出现了变化:流水席规模虽瘦了身,情谊却更瓷实;传统唢呐声里,既回荡着祖辈的腔调,也谱出了新风俗的旋律。就这样,王尤嘉以一名田野工作者的敏锐与细腻,将一份份政策文件转化为滋养乡风的源泉。
做乡土记忆的“打捞者”
竹宁村后的大山里,藏着另一段历史。20世纪五十年代,为兴修水库、服务全县水利,村民们含泪让出了祖祖辈辈耕种的万亩良田。王尤嘉对这些“活着的历史”格外上心。她翻阅村志档案、走访村民,尝试打捞那段如火如荼的热血岁月。一位老党员指着水库方向,回忆当年如何众志成城巩固堤防:“大家肩膀磨出血泡还咬着牙扛树苗,就跟蚂蚁搬家一样……”生锈的夯土槌、泛黄的移民账本、老人口述的动人往事,都成了王尤嘉笔下最生动的宣讲素材。她不仅让过去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重焕光芒,更让乡村的新气象变得具象可感。在她的讲述下,日间照料中心的邻里情,村委会的心愿墙,村干部和老乡齐心营造的健康驿站……一个个温暖片段与昔日水库建设的艰苦奋斗一脉相承,都是“国之大者”最具体的注脚,是奔腾时代中沉静而深厚的史诗。
做红色基因的“播种者”
左权县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王尤嘉常站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塑像前,轻声吟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畏,她主动申请成为纪念馆志愿讲解员,将严谨的史料和鲜活的故事融合,传递精神力量。此外,她还走进乡村小学开展“古建课堂”,教孩子们拼斗拱模型、识飞檐结构。她说:“我们要保护两种房子:一种是看得见的传统民居,另一种是看不见的文化自信。”她不只是宣讲政策,更渴望做精神文明的“播种者”,让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从理论课堂到太行乡村,王尤嘉以脚步丈量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清漳河见证着她奋斗的足迹。而她仍在追寻:如何让政策春风化作润泽人心的细雨,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浇灌出更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