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10
当鳞次栉比的光伏发电板在荒山坡上扎根,当土生土长的特优农产品再添“国字号”名片,当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吃上“文旅饭”“康养饭”……资源型经济转型故事正在和顺县全面展开。
绿色转型
找准多元发展路子
和顺县煤炭总储量达128.6亿吨,15座煤矿年原煤产量超1300万吨,是全国的重点产煤县。矿业的单一性、特殊性,让和顺县在竞争中日渐式微,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瓶颈亟待破解。
今年7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山西考察时强调,要重点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要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
和顺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用行动书写资源型经济转型答卷。
全县紧紧抓住“富矿精开”的路径,从煤矿智能化升级到新能源项目开工投产,每个环节都找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在李阳煤业和隆华煤业,产能核增正在稳步推进;泊里500万吨现代化矿井加快建设,科技赋能让煤炭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飞跃。
今年,全县21个新能源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900MW,占全市四分之一;6家瓦斯发电企业投产运行,上半年瓦斯发电量1.15亿度,产值4386万元……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指标,是和顺“新动能”产业链从雏形向闭环稳步迈进的有力见证。
资源转型,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和顺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特钢新材料、硅砂精深加工”这条主线,推进玉晶光伏压延玻璃、图晟交通工具玻璃等重大牵引项目落地投产,推动银圣科技特种陶瓷粉产能升级,拓展甲醇汽车应用场景,配套县级奖励资金174万元,构建“车、醇、运、站、捕”甲醇经济新生态。
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88亿元,同比增长18.9%,全市第一。当前,和顺的能源经济发展布局逐渐趋向多元化,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产业向新
保持稳扎稳打势头
和顺火麻油、和顺平菇、和顺荞麦面粉、和顺肉牛、和顺原醋……近年来,和顺共有10个特色产品斩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其中“和顺肉牛”被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质农产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步伐全面提速。
和顺县地处太行之巅,位于北纬37度黄金纬度线,年平均气温6.3℃,平均降水量531.9毫米。独特的高海拔气候与适宜的水热条件,孕育出得天独厚的黄金畜牧带与优质杂粮生产区,全县耕地面积32.43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9.3万亩,“和顺肉牛”产业历经50余年发展,形成玉米秸秆—饲牛—牛粪—还田及玉米芯—平菇—废菌棒+牛粪—有机肥—还田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全县牛饲养量达8万头,存栏5万头,年出栏3万头,构建起大型养牛企业引领、家庭牧场支撑、养牛园区为基础的三级产业体系,带动3000余户农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增收,产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同时,香菇、平菇、木耳生产规模突破1400万棒,年产量达1万吨,已建成全省最大规模的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基地。
上半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3.02亿元,同比增长8.1%,现代农业产业化效能正在逐步攀升,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空间更加广阔。
周末“村”游
丰富“步步生趣”体验
当下的文旅市场,游客需求日益多元,消费体验持续升级。面对现状,和顺文旅如何突围?答案是因地制宜,系统规划,以特色雕琢文旅精品。
和顺县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阏与之战,该县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承地。依托资源禀赋,和顺文旅奋力打好太行山水、夏养和顺、牛郎织女“三张牌”,建设牛郎织女文化园、云端之上森林康养等文旅项目,打造文旅体验新标地。还有9条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通6个乡镇、43个行政村、13处景区景点,串联起太行云海、草甸、古村、星空等独特景致,周边游客“周末去村游”的出行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南天池、走马槽、阳曲山等景点火爆出圈,“许村里”、小南会人气满满,精品民宿、县城酒店一房难求,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承地南天池村,每逢节假日,独具特色的婚俗展演精彩纷呈。“迎亲”“拜堂”等一系列传统婚礼仪式逐一进行,身着传统婚俗服饰的新郎新娘不时将喜糖、花生撒向游客,游客在互动参与中,进一步感受传统婚俗文化的魅力。
婚俗展演结束,漫步在青石板路上,一座座饱经风霜的石房子映入眼帘,还有南天门、牛郎庙、织女庙、相思背这些象征爱情与忠贞的人文景观,都诉说着牛郎织女的凄美故事。游客们参观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收获一段关于传承与浪漫的记忆。
昔日“一煤独大”,今日“多元开花”,如今,和顺县厚重工业焕活发展生机,传统农耕注入“特优”活水,山川美景交融历史人文,一幅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徐徐展开。
记者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