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09
在晋中,一个个专家学者走出高校进企业进机关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一项项科学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厂房进车间驱动产业升级激活发展引擎,一名名高学历人才走出校门留在晋中扎根晋中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在这里,市校深度联动让产学研链条无缝贯通,实验室里科研结晶加速转化落地生根,创新创业火种乘势而起燎原成势,晋中大地处处澎湃着勃勃生机。
“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考察时,再一次为我省转型发展把脉指向。
用好大学科教人才资源比较优势,做好创新文章,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又是落实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我市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晋中新篇章的现实发展需求。
城筑良巢聚英才,校赋新能促城兴。我市发挥全省独一无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全力打好“大学牌”,推动高校与城市、科技与产业、人才与企业相互拥抱,推进高水平人力资源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积蓄核心动能,让创新活力在晋中大地充分涌流。
校地协同聚合力
科技创新结硕果
“要发挥山西大学城科教资源优势,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上破题见实。”“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市委书记常书铭的讲话靶向明确,为我市深化市校协同、推动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我们的产品相比传统晶硅组件具备三大核心优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适配性更强。同时,还兼具弱光发电能力、柔性可弯曲、形态多元化等特性。”正在向记者介绍光伏产品的是山西光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潘婧。
潘婧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后,太原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负责人,是我省光伏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为深化市校协同创新、激活人才驱动效能,综改区晋中开发区精准对接需求,向潘婧伸出合作橄榄枝。潘婧及其团队在对我市市校协同政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发展潜力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决定将钙钛矿光伏技术落地“晋创谷·晋中”。
“这里不仅有专业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更有市校协同机制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能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提供全链条支持。”潘婧说。
与潘婧一样,来自太原师范学院的张彩凤教授同样被晋中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不仅带着其深耕多年的核心技术成果落户于“晋创谷·晋中”,更携团队开启了技术转化、产学研融合的全新实践。
“如何让裸露在地表最外层、受到风化的煤得到更好的利用?这就是我最初研究的目的。”张彩凤教授谈及由其团队研发的煤基纳米多晶碳和硅碳复合电池负极材料研究时说道,为了让煤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她们以“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色资源绿色发展”为愿景,通过校企合作,研究低阶煤在电池材料中的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从“个案成功”走向“批量复制”,还需一个能稳定承接高校科研输出、精准匹配企业生产需求的常态化平台。我市建立的 22个中试基地便承担了这一角色,它们串联起高校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产业需求,成为推动校企合作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支撑,是市校协同的“黏合剂”,能够快速推动高校的“智力富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经济金矿”。
当高校的“创新基因”与城市的“发展血脉”深度交融,晋中大地便涌动起澎湃的创新动能。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攻克的关键技术不再是 “纸上成果”,而是沿着市校共建的转化通道,快速对接企业需求,一项项技术突破跨越产学研边界,在产业一线落地生根。
立足产业强对接
产学融合促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行调研时强调,要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本土产业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祁县是“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人才是玻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日前,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学院、晋中工匠学院祁县玻璃器皿分院新址揭牌仪式在祁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举行。学院聚焦企业转型需求,从深化产教融合、整合行业协会、深化 “劳模工匠助企行”三方面建设,打造人才摇篮、技术转化平台与工匠精神传承高地。
作为首批省级专业镇特色产业学院,平遥牛肉学院开展平遥牛肉的基础加工特性研究、无亚硝酸盐产品开发策略与基础研究、新口味牛肉产品的开发等多项工作,创新研发 6种特色风味,申请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建设产业学院既是对“大学牌”战略的深化落地,更是破解城校融合、产学协同关键命题的重要抓手。我市创新育人模式,建设平遥牛肉产业学院、平遥漆艺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学院、太谷玛钢产业学院、榆次纺机液压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6个特色产业学院,打破高校“闭门育才”与企业“用工难”的壁垒,以“订单式培养”“校企双导师”模式,让专业设置精准对接我市产业需求,培育出一批“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胜任” 的实用型人才,为本地产业发展筑牢“人才蓄水池”。
创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全面落实市委“156”战略举措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晋中比较优势转化见效、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现实路径。晋中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畜牧)产教联合体、综改区晋中开发区纺机液压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今年6月,晋中市文旅产教联合体、晋中市煤化工产教联合体入选第二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产教融合加速,转型发展升级。我市把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推进“双融双创”、市校合作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产业资源丰富的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机制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紧密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这些探索与实践,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的深化落地。从特色产业学院的精准对接,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集群发力,每一步都立足本地产业需求、着眼人才培育实效,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未来,随着这些机制的持续完善与深化,晋中将继续为区域转型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让产教融合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产业、滋养人才、助力城市发展。
搭建平台引才智
优化政策聚贤能
“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立足驻市高校人才和科创资源富集优势,紧密结合晋中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实际,坚持人才引进和留用‘双轮’驱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供给,加快走出具有晋中特色的人才发展之路,为我市在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提供人才支撑。”市委书记常书铭在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专题会议上的讲话,道出了我市深耕“大学牌”、做好人才工作的核心密码。
人才始终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这片活力涌动的晋中热土,正以开放之姿、求贤之心广纳天下英才,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篇。9月16日至18日,由省委组织部主办、市委组织部承办的“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天津专场活动圆满举行。3天时间,35家重点企事业单位118个岗位292个引才需求,吸引630余人与我市相关企事业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其中博士73人、硕士279人、本科278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市聚焦全市转型发展重点产业,用好“人到山西好风光”等引才聚才平台,擦亮“晋得其中 逐梦而行”人才工作品牌,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创新需求,举办双招双引、合作洽谈等系列活动,精准靶向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晋中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个愿意与青年共同成长的伙伴。在这里,我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支持的。”“选择落地晋中,就是选择了与希望同行、与梦想并肩。”山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孙薇丽在毕业后选择留在晋中行医。在首届晋中驻地大学生成长交流分享会上,她的话语道出了众多扎根晋中的青年人才心声。
“晋中以沃土引才,我们便以青春作答。”孙薇丽的选择,正是众多青年人才与晋中共生共长的缩影。
晋中,求贤若渴。为做好人才留用工作,我市深入驻地高校举办校园招聘会,组织600余家晋中企业参与,提供岗位8100余个,真心诚意把“晋中岗位”送到毕业生身边;完善政策支持,将驻市高校人才列入我市支持范围,在生活、住房、科研、创业等方面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支持,让大家在晋中暖心、安心、舒心发展。
我市以“双融双创”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市校协同、人才集聚的特色发展之路,吸引越来越多青年才俊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用专业所长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也为晋中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城校协同不止步,创新共荣向未来。把“晋中有座大学城”变为“晋中是座大学城”,是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打好 “大学牌”的重要抓手。我市将紧握 “大学牌”这把关键钥匙,以校地合作打通创新堵点,用资源共享激活全链条活力,让高校的智慧力量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技术攻关的战场、市场应用的前沿、生态构建的征程上,不断书写市校协同、共促发展的“晋中答卷”。
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