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左权

当“将军虎”遇上新时代

—— 看左权布老虎工艺如何破圈走上富民之路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29

图为左权布老虎。资料图

民间有言:摸摸虎头,吃喝不愁;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

在太行山深处的左权,有一种以布为躯、以线为魂的民间工艺——左权布老虎。它既藏着孩童枕边的软糯期盼,又刻着军民同心的红色记忆,尤其是其中承载特殊情感的“将军虎”,更是熠熠生辉。

作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布老虎工艺曾在时代洪流中陷入低谷,如今,却在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中重焕生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绚丽文化纽带,让太行山下的 “虎韵” 传扬四方。

一针一线 绣出传奇

走进左权的非遗工坊,指尖抚过纯棉布料的柔软,眼前闪过彩色丝线的灵动,匠人们飞针走线间,一只憨态可掬又不失威风的布老虎渐渐成型。左权布老虎的魅力,藏在代代相传的慢工艺里,从选料到成品,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浸透着匠心。

画花样是考验手艺功底的第一步。老艺人无需打稿,仅凭记忆就能在纸上勾勒出老虎的轮廓,眼、耳、鼻、嘴的比例恰到好处,还会融入太行山区的民俗符号——比如在虎身上绣上桃花、杏花,呼应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里的烂漫意境。

缝制环节更是“分毫见功夫”。传统的“握金绣”“抽纱绣”技法在此大展身手,绣制“将军虎”的头部时,匠人要在“王”字上方再绣一个小巧的虎头,两层图案叠加却丝毫不乱;老虎的眼睛用盘金绣法,金线缠绕间透着炯炯有神的锐气;尾巴高高翘起,用疏密不一的针脚表现出毛发的蓬松感。最后填充整形时,匠人需凭借手感调整老虎的姿态,或蹲坐、或跃动,让每一只布老虎都带着独一无二的“精气神”。

“布老虎不是简单的玩具,而是咱老百姓的‘吉祥符’。”左权老艺人常说。在当地民俗里,孩子满月时,长辈会送一只布老虎,寓意虎虎生威、健康成长;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家家户户也会摆放布老虎,期盼驱邪避灾、岁岁平安。

而“将军虎”的由来,更让这份寓意多了层厚重——抗日战争时期,麻田村的妇女们用土布缝制布老虎,塞进艾草,送给八路军战士,盼他们如猛虎般英勇杀敌、平安归来。1942年,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后,当地人便把这些饱含军民深情的布老虎称为“将军虎”,让红色记忆随着针丝代代相传。

时代冲击 陷入困境

曾几何时,左权布老虎是乡村里的“寻常物”。

农闲时节,妇女们围坐在院子里,一边纳鞋底、缝“老虎”,一边唱着民歌,指尖的针线织就了生活的烟火气。那时的布老虎,不仅是自家孩子的玩伴,还是走亲访友的“伴手礼”,甚至通过赶集、货郎担,卖到周边的太行山区,成为左权民间文化的“活名片”。

然而,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冲击,这份“针线里的热闹”渐渐冷却。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机器批量生产的塑料玩具、毛绒公仔涌入市场。它们价格低廉、款式新颖,短短几天就能生产上千件,迅速抢占了布老虎的“地盘”。与之相比,手工制作的布老虎耗时费力——一只中等大小的“将军虎”,从画样到成品要耗费3天时间,成本是机器玩具的五六倍。

“年轻人嫌麻烦,觉得不如买现成的;孩子们也更爱会发光、会唱歌的玩具,布老虎慢慢就没人要了。”非遗传承人李爱萍回忆。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老技艺、老花样也在慢慢消失。“有位老奶奶握着我的手说,‘这手艺要是断在咱们这代,就对不起祖宗了’。”这句话让李爱萍下定决心,要让左权布老虎“活”过来。

守正创新 “老虎”再出山

“守着老手艺不能坐以待毙,得给布老虎‘换个新面貌、走出新路径’。” 秉持这样的信念,李爱萍踏上了左权布老虎的 “复兴征程”。她花费三年时间,踏遍左权的山乡村落,拜访了20多位老艺人,记录下30多种濒临失传的绣法和花样,为老技艺留存了珍贵资料。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李爱萍大胆创新。她发现年轻人喜欢小巧、实用的物件,便在“将军虎”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衍生产品:巴掌大的老虎钥匙扣、能装零钱的老虎荷包、绣着虎头的儿童鞋和帽子,甚至还有融入现代审美的“青花虎”“福字虎”,用青花瓷的纹样、红色的“福”字替代传统图案,让布老虎既保留“老味道”,又透着“新时尚”。

这些创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游客和年轻人的喜爱,“以前布老虎只能在过年时卖,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人买,钥匙扣、荷包成了景区的‘爆款’纪念品。”李爱萍笑着说。

为更好地推动这门民间技艺传承,年近七旬的李爱萍不仅将 “将军虎”技艺引入校园,还创办了传习所,引领更多年轻一代参与到技艺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企业的参与更是为布老虎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左权县三星制衣有限公司将布老虎工艺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出一只长8米、高5.6米的巨型“太行虎娃”,并于2024年“五一”期间在桐峪1941小镇惊艳亮相。

2009年,左权布老虎荣获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同年入选《新中国国礼艺术家精品》,成为赠送国际友人的“文化使者”;2017年,“左权布艺虎工艺”正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左权布老虎,早已不是当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手工艺品,而是成为左权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的“代言人”。

李爱萍表示:“许多来左权旅游的游客,都会买一只布老虎带回去,有的自己留作纪念,有的送给朋友,大家都称赞它是‘带着太行温度的礼物’。”这项曾濒临失传的手艺,如今已带动周边几十户村民增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太行山下,针丝穿梭,一只只布老虎从匠人的手中诞生。它们带着民俗的温度、红色的记忆,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国内走向世界……左权布老虎的重生,不仅是一项非遗工艺的传承,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生动写照——只要守住匠心、勇于创新,古老的技艺就能“虎虎生威”,续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记者 张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