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06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一代抗日精英汇聚太行,在太行山上运筹帷幄,指挥华北抗日,书写了光辉的抗日篇章,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本文摘编部分全民族抗战中晋中的大事记,激励全市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晋中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1、晋中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同时,八路军主力向山西抗日前线开拔。
“七七事变”后,晋中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战略决策,通过牺盟会等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平遥县委帮助牺盟会大力发展会员,一个月内发展了2000余人,并帮助开展了抗日训练班;在榆次,共产党员阎定础等人利用牺盟会名义,以晋华纱厂为基础,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募捐,组织工人自卫队;在太谷,牺盟会与“民先”等组织,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成立抗敌后援会,还组织了太谷妇女救国会;介休、昔阳、寿阳等地的共产党员,也都通过牺盟会、国民党军官教导团等组织,开展慰问抗日将士、组织群众抗日武装等活动。
2、八路军各部开赴晋中
1937年9月17日,毛泽东发出《关于敌情判断及我之战略部署》的指示,拟以115师进入恒山南段活动,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中。依照这一部署,八路军115师派出周桂生、黄骅等部分干部到榆次、太谷一带开展工作,帮助牺盟会组织训练群众抗日武装。
10月上旬,忻口会战激烈进行之际,日军又另抽兵力,直扑天险娘子关,企图两路会攻强夺太原。在此情况下,八路军129师奉命向晋东一带开进,刘伯承亲率129师前方指挥所和769团先遣队,由正太路南侧驰援娘子关国民党守军。13日,毛泽东提出《关于太原失守后华北战略部署的意见》,指示八路军129师在正太铁路以南平定、昔阳至榆次南部地区创建根据地,以备失利之时进行南面防御战。16日,129师先遣队772团抵达平定、昔阳一带。18日,政委张浩率领师部进入晋中,刘伯承率129师一部活动于正太铁路沿线。
3、石拐会议
1937年11月7日,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进驻和顺县石拐镇一带山区。8日,八路军总部在石拐镇召开军民团结抗日大会,朱德总司令作动员讲话,进行华北抗战总动员。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以129师为主力,依托太行山创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并对创建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进行具体部署。13日,八路军129师在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总部决定,研究部署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等工作。会议决定,抽调三分之二兵力分散到太行山腹地及周边县区,与地方党组织结合,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创建根据地。石拐会议不仅在129师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八路军的发展历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刘伯承后来说:“石拐会议其实是129师的第一次战略展开。”
石拐会议后,11月15日,刘伯承、徐向前等首长率司令部移驻辽县(今左权县)县城附近的西河头村,肩负起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4、决死一纵队首战获胜
1937年11月初,八路军决死一纵队开至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一带之后,依托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并组织大批工作队到农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组织人民抗日救国会、自卫队、儿童团,捉拿汉奸,收容散兵,维持社会秩序;实行合理负担,改善军队供应,动员群众参加八路军和决死队。同时,以部分兵力活动于游击区、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11月上旬,决死一纵队派出一个中队尾追由王和镇回撤平遥之敌,进至平遥城关附近,每日晚间进行扰乱性袭击。占领平遥县城的日军派出骑兵40余名侦查,决死队秘密占据有利地形,待敌接近后突然开火,毙敌2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品。决死一纵队组建以来首战告捷,对当地民众和抗日军队鼓舞很大。11月24日,日军退出平遥,决死队即行进驻,创造了中国军队收复失陷县城的首次纪录。12月上旬,决死一纵队三大队进至祁县城关一带活动,在当地群众带领下,对城关守敌突然袭击,毙敌30余名。
5、范村战斗与“麻雀战”
1937年11月26日,驻太谷日军出动步兵500余人、骑兵100余人,携带炮6门、汽车2辆,向范村进犯。129师771团2营用一个排在正面诱击敌人,等敌人距我军200米左右时,突然用火力袭击杀伤敌人,当敌人展开火力还击时,隐蔽撤退,到后面占领新阵地。此战,八路军以一个连兵力同日军步、骑、炮兵共600余人(6门炮)对抗,战斗前后共进行了6小时,毙伤敌近百人,击毁敌汽车1辆。我军无一人伤亡。
12月26日,日军卷土重来。这次“围剿”除了有500余名步兵,日军还带了3辆坦克。八路军在近10公里的诱敌路线上布满了战斗小组,共毙伤日军40余人,击毁坦克1辆。
这两次激烈的战斗,八路军都是化整为零,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这种战术有利于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发挥有效火力打击敌人,尽量减少自身伤亡。范村战斗的作战方式和取得的辉煌战果,受到129师师长刘伯承的高度重视,称赞这次战斗是一次典型的消耗战,消灭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刘伯承认为,这种作战形式与麻雀的活动很相似,将其称为“麻雀阵”和“麻雀战”。后来,他在《两年来华北游击战争教训的初步整理》一文中,把这种遍地撒开、灵活机动、神出鬼没,到处给日军以袭扰牵制和消耗打击的战术总结为“麻雀阵打法”。刘伯承从理论和战术深度对“麻雀战”进行总结和推广后,号召太行军民“来个麻雀满天飞”。
在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中,八路军和民兵运用“麻雀战”,漫山遍野打击日伪,使骄横的日军疲于应付,吃尽了苦头。1942年8月,《太行军区夏季反“扫荡”军事总结》中记载,太行军民利用“麻雀战”战术,以少胜多,战绩卓著,有的县曾创下了敌我伤亡53∶1的战绩。
6、晋中军民粉碎日军“六路围攻”
1937年12月下旬,八路军129师769团、772团主力,在秦赖支队、汪支队的配合下,组织发动了对正太铁路的破击战,使日军联系晋冀两省的重要运输线受到极大威胁。22日,驻守正太铁路沿线的日军第20师团,集中兵力,以分进合击、远距离奔袭的战术,从平定、昔阳、榆次、和顺等地分六路向寿阳,和顺的马坊、松塔一带发动围攻,企图围歼八路军主力,控制正太线南侧地区,以保障其铁路运输线的安全。为了粉碎日军的围攻,八路军129师在晋中地区党组织、游击队及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以772团在内线马坊、松塔、华泉一带阻击日军;以769团、秦赖支队、汪支队活动在外线作战,抄袭各路日军侧背,内外夹击,迫使敌军于12月26日退守原防地。此次作战,八路军及地方武装各部共歼灭日军600余人。反“六路围攻”是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来共产党、八路军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斗争,使创造根据地的第一块基石稳稳地扎了下去。
7、晋中根据地粉碎日军“九路围攻”
太行根据地的迅速建立和发展,使华北日军深感八路军的“威势已不容忽视”,1938年4月初,日军决定以108师团为主力,纠集3万余兵力,从四面分九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攻,企图将八路军主力消灭在辽县、榆社、武乡地区。为了粉碎日军围攻,晋中、晋东南地区军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与周密的部署:各抗日部队分别召开会议,具体研究作战部署及其他有关事项;各级党组织紧急动员多方力量,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并进行战勤服务。
晋中地区各抗日武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在昔阳、和顺、辽县、榆社、祁县等地分路打击敌军,使日军难以捕捉我抗日部队的主力,陷于饥饿疲惫和恐慌不安的困境。4月16日,八路军主力在武乡长乐村夹击日军,毙伤敌军2200余人,迫使日军回窜。各抗日部队乘胜追击、截击日军,歼灭敌1500余人,随后又相继收复了榆社、祁县县城。至4月27日,历时半个月的反“九路围攻”取得最后胜利。
8、祁县子洪口战役
1938年4月,日军3万余人从四面向晋东南的129师主力展开“九路围攻”,妄图把八路军129师主力消灭在辽县、榆社、武乡一带。晋中地区抗日军民全力反击日军围攻,取得了反“九路围攻”的胜利。期间,国民党武士敏部169师和八路军一部在祁县子洪口一带发起了一场国共联合抗日的典型战例——子洪口战役。
1938年4月8日,日军109师团一部由太谷方向直扑子洪口,企图扼制这一战略咽喉。日军一路狂奔,到达祁县境内后迅速占领子洪口。百里行军没有消耗一枪一弹,如入无人之境。武士敏采用“诱敌深入,围点打授”的战术,早已撤出子洪口,埋伏在公路两侧的高地上。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和国民党169师一个团,集中猛烈火力射向敌人。日军死伤惨重,败退休整。
4月11日凌晨,日军再次向子洪口发起进攻,企图占据山岭上的有利地形。武士敏早已截获日军偷袭情报,169师的将士们临危不惧,轻重武器一齐向日军开火。子洪口、长乐村遥相呼应,八路军、国民党军互相配合,与敌人激战6昼夜后,日军损兵千人,折将2名,1名日军联队队长被击毙,军车被击毁10余辆,一举粉碎了日军由子洪口进攻白晋线继而攻入太行区腹地的阴谋,为阻击“九路围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秦赖支队东寨阻击战
1938年12月6日,驻阳泉、昔阳、平定日军2000余人“扫荡”昔东皋落地区,分区主力秦赖支队当即奉命赶赴昔东山区阻击日军。梅(华繁)侯(维煜)支队也同时从榆次、太谷等地东进至昔东地区东寨村一带协同围堵进犯日军。
26日,日军窜至皋落镇烧杀抢掠,秦赖支队在昔东地方武装的协助下向其发起攻击。日军渐渐不支,撤退至东寨村河谷,又遭到梅侯支队的截击。经过半日激战,毙敌40余人,残敌在夜幕掩护下退回昔阳城。
战斗结束后,秦赖支队奉命离昔,梅侯支队进驻三都村,中共昔东县委、抗日县政府组织当地群众慰问参战部队,县剧团还进行了文艺表演,军民共同庆祝胜利。
10、辽县石匣战斗
1939年7月11日,八路军385旅769团与独立二团在辽县石匣附近安顺沟、狼牙山一带设伏,截击由长城镇出犯之日军独立混成第四旅团板津大队。战斗先由769团打响,奇袭日军三九寿男中队;继之独立二团趁机伏击了赶来增援的永井中队,持续战斗至午夜,共毙敌中队长以下120余名,缴获步枪、手枪20余支,轻机枪两挺。
石匣战斗重创日军板津大队,成为第二次反“九路围攻”中北线战场上的一场漂亮仗,大大鼓舞了辽县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辽县人民为歌颂狼牙山战斗的胜利,以当地民歌曲调编唱赞歌一首:“石匣有个狼牙山,它是鬼子的要命关,385旅老二团,夺了鬼子的轻机枪”,传唱至今。
11、129师发动白晋战役
1940年5月初,鉴于日军日夜抢修白(圭)晋(城)铁路,企图分割,封锁太行、太岳根据地的形势,八路军129师决定发动白晋战役,以破坏其修路计划,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
战役于5月5日开始,在晋中、晋东南地方党组织及当地2万余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八路军各部在南北200余里的铁路线上,开展了大规模破击作战,战役的具体部署是:以129师特务团及晋中地方武装、游击队破击祁县东观至来远段;以385旅、平汉纵队主力及晋冀豫边纵一、三团破击祁县来远至武乡权店段;以386旅、决死一纵队破击权店至柳村段;在100余公里的铁路线上展开全面破击,并对沿线日伪军据点进行袭击。经过一昼两夜的奋战,使白晋线北段全部陷于瘫痪。6日凌晨,八路军386旅一部突然袭入晋中祁县与武乡交界的南关据点,歼灭守敌200余人,夺取一批军用物资,并救出1000余名被抓百姓。7日,白晋战役胜利结束,八路军共破坏铁路50余公里,破坏桥梁50余座,炸毁火车1列,歼灭日伪军350余人。此后,晋中、晋东南地区地方武装和民兵、游击队,继续对白晋线实施破击和袭扰,并一直持续到8月,为“百团大战”揭开了序幕,并积累了初步经验。
12、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彭德怀、左权指挥八路军105个团,开展了空前的、对日军华北交通线的破击战,以打破日伪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分割、包围和封锁,争取华北战局的好转并影响全国抗战形势。
战役的主要目标是:彻底破坏正太铁路,切断连接晋冀两省日军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收复沿线一些重要关隘和据点,同时破击同蒲线、平汉线、白晋线等日军交通线。晋中境内的作战任务,是在地方党组织、武装力量及广大群众的配合下,以八路军129师及总部炮兵团一部破袭正太路榆次至阳泉段,同蒲路榆次至临汾段及白晋铁路;以120师等部破袭平遥以北同蒲路及平遥至汾阳公路等。
20日当天,129师386旅及决死队开始破击阳泉至榆次段铁路线;另以12个团的兵力向白晋路、同蒲路广泛出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太岳军区38团于21日攻克寿阳上湖车站、和尚足据点,守敌大部被歼;25团攻克寿阳马首据点;太岳军区16团在寿阳芦家庄战斗中,仅用半个小时就攻克敌4个碉堡,炸毁芦家庄到段廷间的全部铁桥,歼敌70余人。
为进一步扩大战果,灵石、介休等县军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也连日出击同蒲路。21日晚,介休县游击大队在400余名群众配合下,大破介休至义安间铁路,断敌交通,毁坏铁路2公里,拆毁铁轨13条,收割电线180公斤。同日,灵石县大队在静升镇以北地区破坏日军交通线,并收割电线200余公斤。灵介地区群众连日闻听胜利消息,纷纷组织慰问团,人拉肩挑慰问品,竞相开展劳军活动。
13、配合黄崖洞保卫战,粉碎日军冬季“扫荡”
1940年10月底,日军第36师团及独立第四混成旅团5000余人,开始对太行根据地施行秋季大“扫荡”,日军再次采用“捕捉奇袭”的办法,企图奔袭我党政军首脑机关,一举摧毁我军工设施。11月3日,驻辽县、武乡日伪军2000余人,分路出动“扫荡”榆社、武乡交界之宋家庄一带,被当地军民击退。9日,回窜黎城之敌及驻潞城井关的日军36师团约5000名精锐部队,进犯辽县以南、黎城以北之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反击中连续打退日伪军数十次进攻,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辉煌胜利。
在此期间,晋中各县积极部署反“扫荡”作战,攻敌据点,破敌交通,牵制与打击日军的进攻。11月11日,太岳三分区部队及灵石县游击队出击同蒲线,炸毁两渡铁路桥并火车1列;15日,又袭入灵石县城关,破坏火车1列。19日,太行二分区部队及太谷县游击武装相配合,攻入日军黄卦据点,毙伤日伪军140余人。同月,在晋察冀军区部队配合下,榆次、寿阳地方武装袭击正太路段廷车站,炸毁日军军车1列。
14、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
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村隆重召开,历时40天。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区各界参议员133名,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 共产党员人数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这次盛会确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选举出以杨秀峰为主席的边区政府领导人员,标志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到会作了《目前形势与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政策》的报告。会议确定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为全边区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了《土地使用法》《统一累进税条例》《1941年度全区财政预算案》《婚姻法条例》及《新民主主义的新闻政策》等74部法律、法规、条例。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适应了华北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的要求,正式建立了边区政府领导机构。会议结束后,边区政府抓紧在各级政权中贯彻落实“三三制”原则,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基层政权民主建设。延安《解放日报》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发表了《敌后民主政治的伟大贡献》的社论。社论指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不仅是敌后民主政治的新成就,而且对于全国民主政治也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15、粉碎日军5月“大扫荡”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向太行、太岳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第二期驻晋日军总进攻”。这次“扫荡”以太北地区为重点,目的主要是消灭八路军统帅机关,摧毁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在春季反“扫荡”之后,即已加强了战备工作,军队紧急动员,准备粮食,派出干部协助地方民兵作战,在敌人可能进犯的道路上,设置了秘密情报传递哨所等,为迎击敌人的“扫荡”,进行了必要的准备。
“扫荡”前,日军制造假象,散布谣言,并派出大量便衣特务混入根据地侦查破坏,而后派出数个“挺身队”,伪装成八路军,奔袭首脑机关。从19日开始,敌人向根据地发动进攻。平定、昔阳、井陉、元氏、赞皇等地之敌先在冀西开始“扫荡”,然后与和顺之敌合击松烟、拐儿镇后进上庄、下庄一带。同时,西线长治、武乡、辽县及东线武安之敌,共2万余人,分别合击黎城、砖壁、桐峪及阳邑等地,随后向我腹地急进。到24日夜,已构成对姚门口、青塔、偏城地区之合围。这时,辽县、麻田一带的八路军大部已转出外线,仅有八路军总部、北方局机关的一部分人员及掩护部队(385旅一部)未及时转出。25日,万余敌兵从四面压缩,以南艾铺为目标,进行铁壁合围。敌集中猛烈炮火并配合6架飞机轮番轰炸。八路军被围部队奋起迎战,据山头险要顽强抗击,敌军伤亡300余人,黄昏后,敌占领南艾铺,我军大部人员胜利突围。
在这次激战中,抗日军民付出了重大代价。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不幸于辽县十字岭英勇牺牲,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女)、国际版编辑缪乙平、编辑黄中坚、记者兼国际新闻社特派员乔远秋同志也在突围战斗中牺牲。
这次日伪军对太行、太岳的夏季大“扫荡”,历时38天,在付出死伤3000余人的代价后,于6月20日撤退。
16、枫子岭战斗
1943年7月22日,太谷县六区群众与支援保夏斗争的太行二分区30团一部共1000余人在枫子岭村召开联欢会,总结经验,部署反抢粮斗争的新任务。次日,龟缩在黄卦炮台的日军,纠集伪军共200余人,偷偷出发到南山一带“扫荡”,偷袭枫子岭。紧急关头,30团政委马定夫率部阻击,掩护群众和干部转移,激战3个小时,部队占领山头阵地,又利用有利地形顽强地抵抗住了敌人的反扑,当场歼敌30余名,打退了敌人。在30团的掩护下,群众、粮食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但马定夫等12名同志却英勇牺牲了。
马定夫牺牲后,为了永志不忘烈士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根据群众要求,八路军太行二分区正式命名马定夫所带领的第30团3连为“马定夫爱民模范连”。1964年,太谷县人民政府把枫子岭村改名为马定夫村,并建成马定夫革命烈士陵园,永远铭记马定夫爱民为民的光辉事迹。2019年,建成了马定夫烈士纪念馆。
17、向日本法西斯展开大反攻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消灭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猛烈扩大解放区。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从11日起太行、太岳军区部队向同蒲路沿线日军发起进攻。太岳部队进至灵石、介休、平遥一带,切断了同蒲路;太行二分区部队进入榆次、太谷一带,各地方武装分别在正太、平辽等交通线附近对日军作战。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国民政府、阎锡山当局命令各地日伪军坚守据点和城市,拒绝八路军和游击队受降。晋中抗日军民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向顽抗之敌展开猛烈的军事和政治攻势。到8月底,先后攻克收复了昔阳县城以及马坊、凤居、东冶头、落摩寺、冀家垴、北田、长凝、范村、阳邑、黄卦、白佃、邢村、新代、静升、仁义、张兰等20余处据点,榆社、和顺、昔阳、左权4县完全收复。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以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伟大胜利而结束。
晋中市史志研究室 郭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