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08-29
八路军115师在午城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汽车及军用物资。(资料图)
午城镇河沟里挖出来的日军汽车残骸。
午城战斗纪念碑。
午城村全貌。
午城镇阳德村玉露香梨种植基地。
隰县县城一角。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战地重访
午城战斗
一九三八年三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以隰午城镇为中心,在大宁罗曲到蒲井沟村之间阻击西犯日军,打了一场十分漂亮的伏击战。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称之为午城战斗。
历史卡片
午城战斗
1938年2月28日,日军占领晋南重镇临汾后,接着又兵分两路:一路沿同蒲铁路继续向山西南部各县进攻;另一路以日军第十一师团主力西进大宁,企图抢占大宁黄河渡口马斗关,西渡黄河进犯抗日革命根据地延安。
3月3日,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罗荣桓遵照毛泽东指示,率343旅主力部队685团、686团,进至隰县午城镇附近,寻机打击西犯日军。
3月14日至18日,343旅685团、686团利用隰县午城镇、蒲县井沟村的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阵”,在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汾西游击支队配合下,经过连续5天浴血奋战,毙伤日军千余人,焚毁汽车79辆,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切断了蒲县至大宁的交通,迫使大宁县日军东撤。午城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日军西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的行动,为建立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和巩固陕甘宁边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抗战进行曲中一个嘹亮的音符。
本报记者整理
苍山叠翠,昕水潺潺。8月11日,在隰县午城村83岁老人肖富旺带领下,记者来到该村东河谷寻访午城战斗发生地之一——狼湾。“我小时候听老辈人讲,当年,沿河谷向西行进的日军到达这里时,被埋伏在两边山上的八路军来了个‘瓮中捉鳖’……”肖富旺老人充满自豪的讲述,把思绪带到87年前的峥嵘岁月。
迂回伏击阻日寇
1938年2月中旬,侵华日军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集结大批兵力向晋南及晋西进犯。2月27日,日军夺占晋南重镇临汾,3月1日占领蒲县,又派出4000余兵力继续西进,企图占领大宁县和马斗关黄河渡口,进犯陕甘宁边区。
为支援晋南国民党军作战,巩固刚开创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毛泽东致电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主力应转入隰县、午城、大宁地区,寻机作战,相机消灭该敌。”
接到毛泽东电报指令后,陈光、罗荣桓率115师343旅685团、686团,不顾疲劳日夜兼程赶到隰县和汾西县扎营,并迅速向指定地点集结布防。
午城镇为晋西锁钥,是临汾、蒲县去大宁进隰县必经的三岔路口。“午城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八路军115师决定以午城为中心战场,布‘口袋阵’关门打狗。”临汾市作协副主席、电影《血战午城》编剧王军说。
1938年3月14日12时许,八路军115师先遣分队师直属警备连在午城镇以东地区侦察时,与蒲县西犯之日军步骑兵五六百人相遇。警备连抢占有利地形,先敌开火,经2小时激战,毙日军100余人。14时许,日军后续部队1000余人及两门山炮赶到增援。由于敌众我寡,警备连转移至午城西北高地,掩护我军主力部队向预定机动位置运动。日军占领午城后,继续向大宁方向行进。
3月15日,343旅于黄昏出发连夜隐蔽于大宁以东之罗曲、午城、井沟公路两侧地域待机。16日,日军第20师团辎重部队200余人,由午城西进至大宁县罗曲村附近时,被预伏此地的685团全歼。
3月17日,蒲县日军60余辆汽车向大宁继续输送物资,6卡车步兵保护,大宁日军也派出500余人带着两门火炮接应。日军车队进至蒲县井沟以西区域时,预伏于此的686团突然出击,歼日军200余人,缴获汽车6辆,残余日军西逃午城。与此同时,685团于罗曲村击退由大宁出动接应敌军辎重车队的日军500余人。
随后,685团迂回至午城西隐蔽,与东南方向的686团形成对午城日军夹击之势。当夜,343旅尖刀班化装成日军潜入午城镇夺取日军兵站,在内外夹击下,毙守备日军5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挺、步枪60余支,烧毁汽车54辆,其余日军乘夜突围逃窜。
浴血鏖战歼顽敌
午城战斗是中国抗战史上战斗惨烈、战果辉煌、影响深远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术典范战例。
1938年3月18日,午城战斗迎来最惨烈的鏖战。
当天6时,日军第108师团步骑兵800余人和1个炮兵中队,在飞机掩护下由临汾城出动,经蒲县进犯午城。
14时许,日军先头部进至蒲县井沟地区后,加强搜索警戒,不断向公路两侧高地实施火力侦察。八路军115师令343旅686团和决死二纵队汾西游击支队预伏于井沟、张庄公路两侧,685团在午城以西阻击大宁援敌。我预伏部队沉着隐蔽,待日军后续部队全部进入伏击圈时,突然发起攻击。日军顿时陷入混乱,一部分窜入井沟、张庄据守,一部分占领张庄以南地域顽抗。
343旅遂迅速调整部署,乘日军立足未稳之际,对其展开全面围歼。日军6架飞机轮番轰炸扫射343旅阵地,投掷炸弹100余枚;被围日军在飞机火力掩护下疯狂反扑,企图突围。343旅指战员在决死二纵队汾西游击支队配合下,端起刺刀与敌白刃格斗,顽强抗击日军的连续冲击,冲杀的声音在河谷中激荡。
当晚,343旅再次向日军发起猛攻,并以小分队组成战斗群,逐个歼灭隐藏于窑洞的小股日军。战至19日拂晓,日军除100余人逃窜外,其余全部被歼。
3月19日,八路军115师在隰县午城镇召开了隆重的祝捷大会。
午城战斗历时5个昼夜,共溃敌4000余人,毙伤日军千余人,击毁日军汽车79辆,缴获步枪200余支、机枪9挺、山炮2门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根据午城战斗拍摄的抗战电影《血战午城》,于2013年上映。王军说:“午城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日军西渡黄河的企图,保卫了延安、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巩固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在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一角,泛黄的图片、午城战斗中被击毁的日军汽车残骸诉说着胜利的荣光,其中一条留有火烧和弹痕的轮胎上“Yokohama”(日本横滨橡胶株式会社制造)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辨。“这些汽车残骸是2008年修临大线公路时在午城河沟里挖出来的,是午城战斗的实物证据。”讲解员卜俊玲说,我们重温午城战斗,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要从这段光辉历史中汲取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以自信自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老区蝶变焕新颜
在午城镇三岔路口,午城战斗纪念碑巍然矗立,肃穆庄严。“红色文化一条街”上,沿街的文化墙图文并茂展现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及午城战斗,红色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时光流转,在血与火中熔铸的英雄气概,历经岁月洗礼越发熠熠生辉。午城镇党委书记李冬冬说:“我们铭记午城战斗,赓续红色血脉,打造了‘红色文化一条街’和红色文化展厅,将午城红色文化与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习礼晋蜜梨和上司徒秦脆苹果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梨果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桑梓“瓜菜小镇”项目,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果蔬设施大棚15座,升级215亩简易大棚为钢管大棚,试种9类瓜果;引入猴头菇种植项目,全镇所有行政村实现恒温库全覆盖,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乡村新画卷不断铺展。
午城镇是革命老区隰县振兴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隰县县委、县政府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建设“梨果示范县、生态康养地、区域中心城”,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隰县全面加快梨果产业全链条提质升级步伐,全县目前梨果总面积38万亩,玉露香梨面积23万亩,农民年人均果品收入1万元以上。该县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项目建设加速推进,良柏纸品包装、玉露香梨国际交易中心等项目已投产见效,示范区标准化羊场、梨博园民宿等项目即将竣工。
一川碧漪,两岸锦绣。隰县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城市品位不断提升,越来越靓丽宜居。小西天景区实现“长红”,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革命老区面貌天翻地覆、欣欣向荣,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
血火情怀 纯粹炽热
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红色的记忆永不磨灭。80多年来,八路军115师在午城战斗中伏击日寇的英勇故事,在吕梁山深处一代代流传。
83岁的肖富旺小时候常听老辈人传颂八路军的故事。“日本兵来午城见牲口就牵,见东西就拿,烧了几十间民房和镇上的小旅馆,共杀害午城及周边老百姓36人……”8月11日,讲起老辈人口述的那段历史,肖富旺老人仍义愤填膺。
2003年,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搜集午城战斗历史资料时,肖富旺参与了调查搜集工作。他说:“我们经常教育年轻人要永远不忘历史,牢记午城战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红色文化和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午城建设得越来越好。”
临汾市作协副主席、电影《血战午城》编剧王军说:“在八路军115师痛击日寇的英勇故事激励下,我于2011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血战午城》。”电影《血战午城》2012年拍摄完成,2013年公开上映,社会反响良好。
隰县是革命老区,山西省第一支革命武装晋西游击队成立于此,著名的红军东征、午城战斗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
多年来,隰县利用丰厚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出版了《红军东征在隰县》《晋西革命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隰县党史人物》《中国共产党山西省隰县历史》等,并分发到学校、机关单位、农村党支部。在毛泽东路居地、晋西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址,红军东征、午城战斗等红色历史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奋发作为。
目前,午城镇正依托红色文化、黄土地质景观等打造特色文旅小镇。集历史展示、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午城战斗展厅已开工建设。
在革命老区隰县,浸透血火的情怀在时代熔炉中淬炼得愈发纯粹炽热,红色基因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赓续
抗战热土 梨果飘香
8月11日,记者走进隰县午城镇阳德村玉露香梨种植基地,梨树一眼望不到头,果实压弯了枝条。在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下,昔日硝烟弥漫的黄土地,结出了致富的硕果。
梨园里,今年62岁的种梨大户张教明脸上洋溢着喜悦:“我是阳德村最早搞玉露香梨高接换优的那批人,这几年通过种梨,孩子娶了媳妇,还在县城买了房子和一辆车,村里80%以上的家庭都是这种情况。”
张教明的幸福生活,是阳德村玉露香梨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2022年3月,阳德村立足“一中心三园一带”的空间规划,即智慧梨果服务中心、科技创新示范园、标准化管理示范园、休闲观景采摘园、农文旅融合发展体验带,总投资300万元,创建省级玉露香梨示范基地。目前,全村玉露香梨年产200余万斤,可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带动39户脱贫户稳定增收致富。
如今,阳德村的梨园配备了智能水肥一体灌溉系统,虫害监测、农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气象监测四情监控系统指导果农科学生产;防风、防冻、防雹“三防一体”设施升级为自动挂网,实现了防灾减灾智能化;村集体组建了梨果服务队,引进购置了割草机、施肥机、植保坦克、飞防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开展托管服务壮大集体经济。村里还引进了“Y”字形新型网架管理模式,使梨树挂果均匀,梨果大小一致,便于机械化采摘,提高了果品商品化率。
近年来,午城镇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梨花节、采摘节等旅游文化品牌,开发梨花茶、梨花酒等深加工产品,全面提升梨果附加值。全镇3.5万亩梨果已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昔日战场浴血奋战,今日梨园硕果飘香。午城战斗展现的伟大抗战精神,已化作新时代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用伟大抗战精神照亮新征程
站在午城村狼湾,记者聆听肖富旺老人讲述87年前午城战斗的光辉历史,耳畔仿佛回响着枪炮声、冲杀声,八路军指战员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浮现在眼前。
午城战斗彻底粉碎了日军西渡黄河的企图,保卫了延安、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巩固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这场战斗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也体现了八路军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在隰县采访,记者深切感受到,午城战斗中展现的伟大抗战精神已融入这片红色的土地,激励着革命老区一代代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真抓实干,奋发图强。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攻城拔寨,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如期实现脱贫摘帽达小康;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当地果农致富后,买小车,住楼房,过上了幸福生活,正是革命老区沧桑巨变发展振兴的最好注解。
在革命前辈浴血歼敌的热土上,梨果产业蓬勃发展,续写着“披绿生金”新传奇;小西天的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凤凰街的民宿由图纸变为现实……伟大抗战精神是革命老区发展振兴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在新时代,我们应坚持以伟大抗战精神为火炬,照亮奋进新征程,将八路军“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化作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在英雄的土地上不断书写新的壮丽诗篇。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张志刚 冯思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冯思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