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网时间:2025-08-26
这把军号高27厘米,喇叭口径11.1厘米,斑驳的铜身布满时光的刻痕,这背后,是一位名叫崔振芳的17岁少年以热血谱写的生命绝响。
黄崖洞,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北45公里的太行山腹地,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创建的规模最大兵工厂。1941年11月初,日本侵略者纠集了各路重兵涌向黄崖洞,妄图摧毁这座兵工厂,司号员崔振芳吹响了军号,八路军战士凭借天险,打退了敌人数次疯狂的进攻。11月11日,敌寇再次发动攻击,连长命令崔振芳和战士卫世华重点把守南口,专门投掷手榴弹。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两名小战士毫无惧色,英勇抗击,战斗中卫世华的手臂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崔振芳马上把战友救护下去,南口阵地上只剩下了他一人。
崔振芳在黄崖洞南口阵地独自投出百余枚手榴弹,炸死敌兵数十人。日军一发炮弹袭来,炸碎的石片击中了他的喉咙,小英雄崔振芳壮烈牺牲,只剩下与他相伴的那把心爱的军号……黄崖洞保卫战经过8个昼夜的激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1998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左会村征集到了这把军号,2002年6月经山西省博物馆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
“崔振芳战士牺牲时与我年纪相仿,他将血肉之躯化作支撑家国的脊梁,那柄锈迹斑驳的军号,是他无畏冲锋的见证。”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六支队列兵王新光的回应铿锵有力:“我们应当高擎先辈的精神火炬,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履行使命与职责。”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郑涵仪被崔振芳的故事打动,她看见同龄人以青春许国的重量:“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我的‘号角’在三尺讲台吹响——紧握粉笔为学生播种知识,踏遍山路成为托举他们飞出大山的翅膀。”
斑驳的铜锈凝固了历史的硝烟,却也映照着未来的曙光。它见证的不仅是一位少年以血肉之躯捍卫家国的信念,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这号音在每一代青年的“冲锋”中回荡: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在讲台的粉笔屑中,在边防线的风雪里!
英雄长眠,号角长鸣;山河无恙,青春作答。
《理响中国丨薪火永续 青春作答》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
总策划:张 坤 董 时
总监制:金 锐
监 制:王 海
统 筹:王岑予
策 划:刘洪侠
记 者:潘晓文 杨璇(实习) 樊梦杰(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