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11
和顺县横岭镇坐落于太行山巅、清漳西源。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如何让“和美”二字从愿景照进现实?这个小镇不断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
近年来,横岭镇以“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绿色发展”为建设主线,大力实施“红色生态村庄”建设,以红色教育铸魂、以生态农业筑基、以特色节庆聚气,走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打底、农文旅赋能”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实现了从“革命老区”到“文旅胜地”的转变。
绿色为底
打造特色田园风光
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提高广大农村百姓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基础,是建设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秀美乡村的重要一环。横岭镇坚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工作思路,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工程,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一砖一瓦、一管一线入手,实现基础设施“硬升级”。横岭镇围绕群众关心问题,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完成村内主干道及巷道硬化,强弱电入地、铺设下水管道、综合治理河道,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打造了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带。
路边的垃圾堆被清理干净了,乱搭乱建的棚舍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绿植和规划有序的公共空间;污水横流的现象不见了,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效处理生活污水,避免了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入手,实现文明乡风“软提升”。横岭镇确立了“以文化人、以廉润心”主基调,打造横岭村、阳光占村两个“清廉村居”,涵养清风正气;打造石拐村“一廊一墙一碑”廉政主题公园,与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相呼应,形成了“红色铸魂、廉洁立身”的联动效应,营造起了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文化清和、社会清明的优良生态。
随着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横岭镇实现了从“面子美”到“里子实”的转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红色铸魂
培优红色研学基地
依托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横岭镇在石拐村打造了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教育基地。通过场景再现、课程创新等,推动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转变。
漫步在石拐村,红色文化气息浓厚。以石拐会议纪念馆、会议旧址、八路军大伙房等为核心,红色文化街、村史馆、廉政游园相互呼应,构建起“馆、街、园”互为补充的红色教育阵地。党员干部培训、青少年研学等社会各界群众和团体接踵而至,让这个隐在大山里的红色基地格外忙碌。
“聆听革命战斗故事,让我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少年,要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游客王培军带着孩子前来了解石拐会议的重要意义,用红色故事教育引导孩子成长。
横岭镇以红色教育实训基地为抓手,开发“重走红路”“红色人物我来讲”等特色课程共5类,配套推出“讲学+体验+分享”三段式培训流程,推动课堂教学、实景教学、现场教学三位一体融合开展,创新互动教学既能服务党员干部培训,也能满足青少年研学、群众教育需求,全面提升了培训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成为辐射晋中地区的重要红色研学基地。
石拐村还利用基地内八路军大伙房主题餐厅,让游客在品尝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同时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生活,感受独特研学体验。
融合赋能
擦亮农文旅新品牌
横岭镇立足生态、资源天然优势,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切实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欣赏田园风光、采摘蔬菜瓜果、聆听农耕故事、参与播种施肥等农事劳作……在横岭镇,游客可以“一站式”沉浸体验田园生活劳作乐趣。为不断丰富农文旅体验场景,拓宽生态农业产业链,横岭镇聚焦“特色种植+农文旅融合”,打造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四季采摘”综合农业项目,配套建设农耕文化小讲堂、田园打卡亭、亲子农事体验区等设施,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运作,真正实现了“一亩园”带动“一片富”。
依托石拐会议纪念馆和全镇农业产业基础,横岭镇结合重大节庆节点,举办“红色记忆节”“丰收节”等文旅活动,串联开展红色讲解、农特展销、民俗演出等,吸引游客参与。节庆期间,村民通过设摊售卖月饼、小杂粮、手工醋等本地特色产品,丰富了游客体验,拓宽了增收渠道。
横岭镇立足森林覆盖率高、气候宜人等生态优势,搭建亲水平台,建设沿河木栈道、观景台,配套休憩座椅,供游客静坐赏景;设置网红桥打卡点,结合灯光装饰,增添互动趣味;打造“纪念馆—网红桥—采摘园”精品旅游线路,融合红色教育、休闲娱乐、农事体验,打造“游学娱购”一体化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游客满意度,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向多元化、品牌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文旅热、品牌响”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