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104岁抗战老兵李民以医救人、与党同龄 —

跨越世纪的忠诚与信仰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11

李民近照。资料图

7月7日,记者来到市城区某小区,推开一扇略显陈旧的门,便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阅读着《人民日报》。阳光透过纱窗洒在他银白的发丝上,陈旧军装上的勋章正无声诉说着一段段不朽的荣光。他身旁搪瓷缸上“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红色字样虽已斑驳,却依然清晰可辨。这位老人,正是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老党员——李民。

李民出生于1921年,1944年9月入党,17岁在家乡河北晋州投身革命后,便开始了其以医救人、刚毅不屈的从军生涯。

战火中淬炼信仰

1938年,17岁的李民在家乡河北晋州参加革命,成为晋察冀军区冀中三纵队(63军前身)的一名战士。彼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华北,年轻的李民目睹乡亲被欺凌、土地被践踏,毅然拿起武器投身抗争。

1942年春,李民从医学院校毕业后,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制药厂工作,立志于以医救人。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李民和同事们就地取材,挖掘医药学宝库,自制药品,缓解了战时医药紧缺的状况。

回忆起当年入党的情形,李民历历在目。

“当时日军大扫荡,各地坚壁清野,制药厂所有人员都以车间为单位,分散隐蔽在周围各村。”李民说,1943年10月下旬的一天早上,他起床后到村口察看情况,听到南边干河沟里噼里啪啦乱响,“后来发现是从被日军袭击的邻村撤出来的一名村民,他提醒我也赶快跑。”

李民立即向队长汇报情况,村民们因此得以及时转移。“黄昏时,我们回到村里看到一片狼藉,房子也被烧成了黑乎乎的废墟。”因为这次立功,不久后,李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李民随部队辗转多地救死扶伤,并进行药品研发和药厂管理。

岁月里守望初心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件事。1941年9月,父亲在华北抗日联合大学医院当护士。医院驻在河北平山县白面红村,当时敌人搞秋季大扫荡,父亲和医生因负责照顾伤病员走在队伍最后,一路上都能听到敌人在他屁股后边乒乒啪啪地打枪。突然,两颗炮弹正好落在了队伍里,一块弹片也击中了父亲的左胸。”提起父亲曾经的经历,李民的儿子李明锁仍旧心疼不已。

如今,老人身上的炮弹伤疤依旧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他以血报国的铁血丹心。“万幸的是我上衣口袋里装有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笔和本炸个稀巴烂,才没有伤着要害,不然骨头都会炸断。当时,天上飞机地下大炮,丢个胳膊丢个腿的,留下个命就不错了,和平真的来之不易!”回忆起这道疤痕,李民如是说。

为了这份和平,李民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战役,获得众多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人民功臣”奖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等。

经历过战争的血雨腥风与生活的艰难困苦,如今已逾百岁高龄的李民,仍每日看书读报,关心时事。他桌上几本厚厚的日记本里,夹着从报纸上剪辑下来的新闻报道;一旁的放大镜,则供老人看报时遇到地名,随时查阅墙上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父亲常讲过去的事,我们也算是听着党史长大的。”李明锁告诉记者,父亲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这种作风通过言传身教成为家风,代代相传。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李民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行动诠释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他的百年人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缩影;他的忠诚担当,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生命轨迹,成为一部浓缩的红色教材,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记者 毛静 李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