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承古萌新耀芳华

—— 我市牢记嘱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10

市民在晋之源壁画艺术博物馆参观。

晋中市博物馆展品。

平遥推光漆器文化产业创意园。

晋中社火汇演现场。

《战地黄花》剧照。

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先民在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记得住的乡愁”。

晋中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汇之地,是著名的晋商故里,独特的地缘地貌和历史传统孕育了以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复合文化形态,凝结出灿若繁星、彰显晋中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我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山西时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把建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保护文化生态、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举措,全面完成《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2—2025)》建设任务,一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在2023年1月通过文化和旅游部评审验收后,晋中全域正式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片孕育了11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地,正在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答卷。

守护:让文脉在城乡肌理间呼吸

走进晋中,仿佛踏入了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被精心呵护、活态传承的文化瑰宝。而对其的保护,不仅仅是单一项目的关注,更是对其孕育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全面守护。

漫步市城区,晋商公园的砖雕照壁上藏着传统建筑技艺,社火广场的雕塑镶嵌着秧歌谱例。驱车慢游,2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90个中国传统村落如珍珠散落,太谷古城的三晋“老字号”招牌依然高悬。介休绵山,“寒食清明”习俗与山水相融,每年清明时节,孩童们吟诵介子推诗篇的声音回荡山谷。寿阳鹿泉山,“老寿星传说”文化氛围浓厚,周边村民保留着传统祭祀习俗,让鹿泉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载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文化继续在自然环境中呼吸。我市创新构建“人文生态环境”,打造了46处人文公园,有效保护了39项酒(醋)酿造技艺、108项传统饮食技艺、131项医药技艺类非遗项目所需食材与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环境中焕发生机。

走进晋中市非遗馆,一件件精美的非遗展品让人目不暇接。从平遥推光漆器的细腻光泽到祁县玻璃器皿的晶莹剔透,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非遗的魅力。讲解员热情地为游客介绍:“大家看这件平遥推光漆器,它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光是髹漆这一步,就需要反复涂抹、打磨数十次,才能使其呈现出如此光亮如镜的效果……”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着眼场馆保护,我市建成“1+11+N”场馆体系,包括1个市级保护区非遗馆、11个县级非遗综合展示馆以及182个专题博物馆、传承所,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非遗传承网络。全国唯一的民间综合性壁画主题博物馆——晋之源壁画艺术博物馆已对外开放,馆内一幅幅精美的壁画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艺术繁荣的时代。市级数字非遗馆在开展非遗普查、建档、记录的基础上,完成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项目、传承人、文物、景区、传统村落等各类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数字化采集处理,升级了晋中市保护区数据库和网站,让古老技艺不被时光风化,在数字世界中得以永续传承。目前,全市所有场馆实现常态开放,不断提高服务效能,积极开展体验活动。

此外,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在景区常态化演出;平遥古城被列为“大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出台《晋中市太谷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保护条例》《晋中市左权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当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创新中焕发持久魅力。

传承:让薪火在时光长河里赓续

左权县示范小学的课间操时间,千名孩子齐跳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小花戏改编而成的健身操,场面令人震撼。作为左权小花戏在校园传承的重要推动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明珍,看着传统舞步与广播体操碰撞出的新火花,心中无比激动与欣慰。左权民歌也在传承创新中收获硕果,被选入“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牌案例”。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核心。在晋中,“年轻人”正在成为传承的主力军。

平遥中秀漆艺文化研制基地内,梁中秀大师正专注于一幅漆画的制作。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用50多年的心血与漆艺对话,将平遥推光漆器这一千年非遗打造成“世界瑰宝”。在传承工作室里,徒弟们正在练习“手掌推光”这一独特技艺。梁中秀常说:“漆器会说话,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他不仅在技艺上严格要求徒弟们,更在思想上引导他们。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时间洗礼愈发璀璨,它的传承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我市探索“师徒制+院校制”双轨培养制,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课堂,累计培训传承人3.5万人次,四级非遗传承人由106人增至1942人,今年更是有10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居全省之首。

在山西医科大学中药学专业,广誉远的老师傅带着学生辨识药材;在晋中学院文化产业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必修课;祁县职业中学开设了玻璃器皿制作专业课程,现代技术正逐渐渗入传统工艺中。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成晓萍说道:“希望通过这种双轨培养模式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懂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为晋中非遗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文化活动也是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年春节期间,平遥古城都会举办盛大的“平遥中国年”活动,2024年,“平遥中国年”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古城过大年”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体验。此外,社火展演、和顺牛郎织女文化等非遗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晋剧、祁太秧歌、凤台小戏等非遗“送戏下乡”活动持续推进,“我从晋中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平遥非遗双宝”展览展演交流活动在国家非遗馆举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在灵石王家大院景区完成录制,第三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在我市举行……一系列活动不仅展示了晋中非遗的魅力,更在创新实践中搭建起传承的桥梁。

“真正的传承是让非遗在当下绽放。”青年晋剧表演艺术家郑芳芳对此深有感触。她主演的晋剧《望海楼台》将传统唱腔与当代审美视角及观众的观赏需求相结合,不仅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更让“90后”观众为晋剧疯狂“打call”。正如郑芳芳所言:“老树发新芽,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告慰。”

绽放:让古韵在时代IP潮破圈

2024年1月,平遥推光漆器“聚财纳福”藏宝盒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大春晚季”版权文创与品牌授权发布活动中亮相。当镜头扫过宝盒,流光溢彩的漆面、繁复精美的雕花,瞬间抓住了观众的目光,让无数人惊叹于这门千年漆艺的魅力。同年2月,“聚财纳福”藏宝盒再次亮相《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其招财进宝、辟邪纳福的美好寓意,呼应了新年热闹喜庆的氛围。

“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平遥推光漆器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文化传播的‘金名片’。”成晓萍介绍道。

同样在去年,“与辉同行”晋中直播吸粉4400万人;《黑神话:悟空》上线,“95后”玩家们纷纷拿着游戏截图,来到平遥县双林寺、镇国寺,寻访“同款观音”。一时间,晋商古建文化游火爆出圈,晋商大院和晋中古建成为热门打卡地,古老的建筑在现代文化IP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我市紧抓契机,举办中国社火之乡(晋中)社火展演系列活动,寿阳傩舞和竹马戏、太谷形意拳、榆社霸王鞭等非遗精品节目好戏连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与体验。

在祁县的玻璃器皿工厂里,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完美结合。工人们熟练地将玻璃液放入模具,吹气、塑形,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个个精美的玻璃器皿便做成了。灯光闪烁下,每个器皿都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这些玻璃器皿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出口产品。

左权县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届举办“左权国际民歌汇”的基础上,2023年和2024年又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了《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悠扬的民歌在山间回荡,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赞歌。

广誉远是有近500年传承的“中华老字号”,拥有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今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广誉远完成了“小撒探厂”非遗节目录制。节目一经播出,观众反响热烈,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邂逅时代IP,是传承与创新的交融,是古老技艺与现代潮流的对话。它们共同绽放出绚丽光彩,让大众看到了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限光彩和深厚底蕴。

融合:让传统在多元碰撞中焕新

晋中悠久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晋中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火种。我市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持续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相拥,晋中这片土地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2024年8月,我市启用“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推出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太行山水艺术之旅、休闲度假美食之旅三大主题线路,串联起晋中最美景致,九大业态群落更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体验。打好“文旅牌”的同时,我市推出一系列非遗研学旅游线路,打造非遗研学旅游示范点46个,202项非遗项目嵌入景区景点,晋中不仅成为游客邂逅“诗与远方”的目的地,更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鲜活课堂。

在灵石王家大院景区,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气势恢宏的古建筑,还能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传统的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古宅的一梁一柱、一门一窗间展现得淋漓尽致。工匠们精湛的手艺,让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景区内长期进行非遗项目展演体验,游客们沉浸式参与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在揉捻、雕刻、彩绘间触摸岁月沉淀的温度,指尖跃动的非遗魅力化作镌刻于心的文化印记。王家大院也凭借其在非遗与旅游融合方面的出色实践,成为省级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乔家大院景区,同样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旅游体验中。游客们在游览大院的同时,通过参与剪纸、烙画葫芦、皮影戏、糖画、拓印等非遗民俗传统活动,对晋中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的融合,也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市建成的2个国家级、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摇篮。同时,平遥推光漆器、祁县玻璃器皿、平遥牛肉等21个非遗特色产业和知名品牌蓬勃发展,让晋中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灵石王家刺绣非遗工坊里,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在她们手中诞生。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古老的刺绣技艺,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深受市场欢迎。王家刺绣成为全省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带动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据悉,依托各类非遗项目,我市积极发展小微企业和合作社,新认定33个非遗工坊,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其中,榆社建筑彩绘非遗工坊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榆社古建工匠荣获“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让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市精心打磨推出20部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优秀舞台剧目,通过惠民演出、公益巡演等形式,将文化盛宴送至百姓身边;2023年,晋剧《战地黄花》在京演出,以跌宕起伏的剧情、韵味醇厚的唱腔,生动展现晋中大地的人文底蕴与革命精神,收获业内外高度赞誉,新华社特发感谢信致谢。舞台之上,演员们以精湛技艺演绎非遗魅力,用一颦一笑、一腔一调讲述晋中故事,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艺术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也让非遗真正成为滋养文化的精神源泉。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辉煌奔去,正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报影像部供图

记者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