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李姝楠:

用心传党音 声声入民心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09

李姝楠(右)

在寿阳县西洛镇段廷村,村民老张家炕上挤满了人,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姑娘李姝楠,盘着腿比画着,笑声在窑洞里漾开。从研究生到“泥腿子”宣讲员,李姝楠把高深的理论,熬成冒着烟火气的“家常饭”,用乡亲们自己的故事,焐热那些写在纸上的大道理。

把香梨变成“理论果实”。走进西洛镇常村“寻常”主题展馆,香梨模型格外诱人。“咱村的香梨,可不是天生就这么甜、这么值钱!”作为宣讲员,李姝楠从乡亲们记忆里的酸涩小果子讲起。怎么引进新品种?如何改良技术?她把“产业振兴”掰开揉碎,融进一颗梨从“土疙瘩”变成“致富果”的全过程。李姝楠的讲稿没有大道理,全是乡亲们熟悉的场景和名字,“政府补贴让老乡们换上新农机,电商平台把香梨卖到千里之外……”老乡们小声议论:“原来国家的好政策是这么回事!”这一刻,李姝楠深深感到,理论的生命力在群众攥紧又松开的拳头里,也在听到“真金白银”会心一笑的皱纹里。

冯支书的“三件宝”。在李姝楠心里,最打动人心的宣讲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她像个寻宝人,深深扎进农村沃土,用心挖掘本土故事。西洛镇道坪村老支书冯晓武,就是她挖到的“宝”。“冯书记啊,省城退休好日子不过,偏要回山沟沟!”李姝楠讲起冯晓武,语气里满是敬佩。她细细描绘冯晓武的“三件宝”:第一件是整治村容时带头挥起的旧铁锹;第二件是带领大家搞盆栽产业,摆满院落的花花草草;第三件更珍贵,是走家串户、用乡音化解邻里矛盾的那份耐心。李姝楠通过冯支书“退休不褪色”的一桩桩小事,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讲得看得见摸得着。老乡们听着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频频点头,心里那盏灯也被点亮了。

窑洞讲堂开课啦!成为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成员后,李姝楠的“讲堂”越来越接地气。她的阵地灵活多变,村文化广场大槐树下、蔬菜大棚田埂边……但最受欢迎的,还是“窑洞讲堂”。“来来来,都坐炕上!”在段廷村包村的李姝楠,俨然成了“自家人”。她把印着政策条文的纸,换成了“大白话”。讲养老政策,她说:“这是国家给咱爹妈存的安心钱”;讲农技知识,她比喻:“就跟伺候自家娃一样,庄稼也得讲营养搭配”。在这里,宣讲不是她的“独角戏”。她讲着讲着,会停下来问:“叔,您家农机补贴拿到了没?”“婶子,上次说的防治病虫害方法管用不?”炕头上的交流是热乎的、双向的。她俯身倾听牢骚和困难,再耐心地把政策讲清楚。疑问在笑声中化解,共识在唠嗑中凝聚,党的创新理论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乡音未改,前路犹长。从书声琅琅的校园,到蝉鸣阵阵的田野;从聚光灯下的讲台,到烟火缭绕的炕头,李姝楠的脚步从未停歇,她的麦克风永远递向下一片田野、下一个需要被“故事”焐热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