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左权小花戏:

舞韵太行 艺绽千秋(上)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09

左权小花戏是三晋歌舞艺苑中一枝独具风采的艺术奇葩,是产生于左权县的一种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集歌、舞、戏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左权小花戏以歌抒情、以舞传神、以扇表意,曲调秀丽、轻快委婉,舞蹈柔美明快、婀娜多姿。

2011年1月,左权小花戏入选晋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6月,山西省文化厅命名左权小花戏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11月,左权小花戏荣登国务院公示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戏之珠”

李明珍

“天生丽质时运好,传承花戏创新高。人不老、艺不老,翩翩一扇领风骚。”

在悠扬的旋律与欢快的舞步交织间,左权小花戏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正绽放着夺目光彩,而在这背后,有一位不得不提的灵魂人物——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花戏之珠”李明珍。

李明珍以一生的热情与心血,精心浇灌着小花戏,让它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1942年9月,李明珍出生在左权县西河头村。她从小对民间歌舞小花戏情有独钟,七八岁登台表演,一颗梦想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种下——要成为一名受群众欢迎的小花戏演员。

“一招一式,一扭一指,扇在说话,目在传情;轻快柔美,纤细明朗,节奏感强,深邃令人寻味,美而富有魅力。”这便是小花戏的独特魅力,也是李明珍为之痴迷的原因。

为了练好小花戏,小小的她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没有专业的道具,她便以“麻秸秆为‘扇’,碾盘为‘台’”,翩翩起舞。李明珍回忆:“就是睡到床上还在偷偷地比划琢磨,一有机会就向民间艺人请教,先学会传统小花戏的基本动作,后经勤学苦练,逐步掌握了小花戏的风格韵律。”

《打樱桃》《打滑千》《送姐姐》《放风筝》《卖扁食》等传统小花戏成了她的拿手节目,每一次表演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1958年6月,左权县红旗歌舞剧团向李明珍伸出了橄榄枝,那一刻,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训练也更加刻苦,学习愈发努力。不久,团里推荐她到山西省艺术学院舞蹈研究班学习深造。李明珍回忆道:“这对我来说是千金难买的良机,一到舞蹈研究班便如饥似渴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在8个月时间里,她的学习成绩优异,还编排了小花戏,随山西省艺术学院演出团赴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学习结业后,山西省艺术学院院长夏洪飞建议她继续学习深造,将来送她到山西省歌舞团工作。而当时16岁的她想念家乡亲人,便回到了左权县红旗歌舞剧团。

1959年4月,因工作需要,李明珍被调到了晋中市文工团,成为走出太行山的第一个职业小花戏演员。从此,她在民间舞蹈艺术的天地间默默耕耘,艰辛探索。同年9月,她编导和主演的传统小花戏《打秋千》参加了山西省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博得与会者一致赞誉,成为晋中市文工团的代表节目。

此后,李明珍编导和主演的传统小花戏《摘花椒》、新编小花戏《太行新歌》等,通过一场场演出实践,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认可,并广为流传。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明珍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她的扇花灵活多变,舞步起伏鲜明,舞姿潇洒轻盈、干脆利落。

小花戏是一种载歌载舞且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在表演小花戏时,李明珍特别注意情感的表达,舞蹈动作既体现了外形美,还能传达出人物的内心美,体现出独特的韵味。鲜明的表演风格,让她在左权小花戏这一艺术领域确立了专家地位。

在晋中市文工团工作期间,李明珍名声远扬,众多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慕名前来学习小花戏。1992年,她带着自己编著的《山西民间舞蹈——左权小花戏》一书走进北京舞蹈学院。她还受聘于多所艺术院校及机构,教授小花戏。

在李明珍和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下,左权小花戏走出太行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她的表演和创作赢得国内观众喜爱和赞誉,还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和传承人——不仅要有高超技艺和深厚艺术修养,更要有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以及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年来,李明珍收获了诸多荣誉,如“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首届中国名家世博艺术杰出成就奖”等。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她坚持学习与实践并重,参加各类学习班、研讨会,观摩舞蹈比赛,为舞蹈创作和理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她不仅编写《左权小花戏》《山西民间舞蹈——左权小花戏》等书籍,还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创作编导的舞蹈作品屡获大奖。

如今,年过八旬的李明珍仍怀揣感恩之心,在民间舞蹈领域辛勤耕耘。谈及未来,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小花戏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我愿意继续发挥余热,培养更多优秀的小花戏传承人,让小花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起源传说

《辽州志》载:每逢元宵佳节,街巷门首均张灯垒火;晚上,村民在“社火”引导下集队而行,走遍大街小巷,名曰“走百病”,有消灾祈福之意。

明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志书在风俗栏目内书有“社火”一段文字,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光绪及民国诸版也这样记载。

1940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曾组织人员对辽县社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其中关于文化方面的报告说:“1937年之前,民间结社普遍存在于城乡,有一村一社的,也有一村数社的。每到元宵节,由社首率村民上庙烧香,并组织文、武社火到庙前演出,之后活动于街头。”这段资料一方面延续了历代志书关于“社火”的记载,另一方面指明了“社火”是由“文社火”和“武社火”两部分组成的。

据民间老艺人王长江(孔家庄村人,生于1909年)讲,孔家庄在辽县闹“社火”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在村里扮“社火”,那时演的节目主要是《瞌睡多》《游花园》《铲菜》等,角色分生、旦、丑,一般由男孩子扮演,人手一把彩扇,有扭有唱。

小花戏研究资料表明,1937年,小花戏仍称为“文社火”,保留着有戏剧情节的多本小剧目,舞蹈特色是“颤颠”,主要道具是纸折扇。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

传统剧目

左权小花戏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十余种,多是靠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其中,传统剧目代表节目有《打樱桃》《卖扁食》《小放牛》《送小姨》等,内容多是反映平民生活的喜剧,角色以小生、小旦为主,少量剧目为小生、小旦、小丑。

表演音乐

左权小花戏的音乐分为单曲体与联曲体两类,没有固定的音乐规范,曲调组合自由随意,音乐结构可以随内容需要而伸缩,有极强的表现力。小花戏的曲调来源于广为流行的左权民歌,极具代表性的是民歌中的“小调”,其次是“大腔”,曲调舒展动人,充满山乡风情。伴奏乐器有唢呐、笙、笛、板胡、二胡、扬琴、琵琶、阮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镲等,过去有的钗拉机、四块瓦今已失传,也可配用西洋乐器。

小花戏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持续创新,有的运用现成的左权民歌,有的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创编。如传统剧目《放风筝》,原来只有一首典型的小调唱曲,却有11首唱词反复演唱,显得单调、乏味。后来将其曲式改变为三段体,加了引子、出场曲及过门,又运用了转调技巧,韵律为之一新。小花戏《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中的曲调,就是以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刘梅躲婚》为基础改编的,优雅清丽,乡土气息浓郁。民歌为小花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音乐资源,小花戏又宣扬和充实了民歌的旋律色彩,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形式为边歌边舞,以唱表现人物、以舞传情达意,既要曲唱得响亮,也要舞扭得灵活,还要戏演得精彩,这种极具综合性的审美,要求小花戏剧本不可太长,故而传统小花戏剧本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后来,为了适应稍长剧本的演出要求,在演唱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伴唱、帮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表演道具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是离不开扇子的,场上演员每人一把扇子,后期发展为每人两把扇子。当地流传的谚语“左权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形象地概括了扇子在小花戏演出过程中的风靡程度。

扇子在小花戏中的作用较之其他道具更为独特,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表意性,帮助演员完成动作。扇子在剧中组合成多种扇法,用以表情达意,完成演员形象的整体塑造。

表演流程

左权闹元宵的习俗延续至今,多数村庄在元宵节期间晚上要“观灯”,各种社火都要参与串街演出,“观灯”结束后,小花戏上台表演,连续演出3天,每次表演近两个小时,同时要求节目不能重复。农历正月十六、正月十七开展村际之间的社火交流演出,文艺汇演白天游行,晚上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赛演。

农历正月十五一大早,左权小花戏正式表演之前拜谒村庙,流程分为两部分:祭祀和表演节目。

祭祀完毕,在庙前表演左权小花戏。巳时一到,礼炮三响,锣鼓开道,仪仗先行,花戏队绕场一周后开始表演。表演部分经典小花戏剧目后,由武社火护卫回到庙里。

随后,各村花戏队首先在自己的村子里表演,观看的农户便给这些小花戏队花生、瓜子等,当地叫做“串家户”。串完村子,就到县城里各家单位进行表演。

本期人文读本参考书籍《左权小花戏》,文章内容有增减,由本报记者武玲芳整理,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