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山西抗战老兵罗昌庚18岁入党、亲历19次大仗 ——

铁血映山河 忠肝铸丰魂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08

罗昌庚近照。 资料图

7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城区中都北路,看望采访抗战老兵罗昌庚。一踏进家门,便看到一位长者目光炯炯地端坐在藤椅之上。虽已年至98岁高龄,罗昌庚身形佝偻,但眼底那股锐利之气丝毫不减,令人不禁遥想烽火年代里,他身着戎装的英武模样。

罗昌庚出生于1927年,是山西祁县人。18岁时,在武乡县参军。从此,开始了其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只要枪一响,就不怕死”

命运第一次向罗昌庚展示战争的残酷,是在硝烟弥漫的沁州攻坚战。

“5万多人的部队,最后只活下来25人……”1945年,参军不久的罗昌庚在武乡、榆社两地辗转作战,并在榆社县云竹镇桃阳村加入八路军14团,第二年便跟着部队打到沁州。由于当时约好一起攻城的特务团没能按时赶到,罗昌庚所在的部队果断决定发起行动。城是攻下来了,可火车站地道里还藏着不少日军。为围剿日军,他们追进去在沟壑里与其展开白刃战,伤亡惨重。“我们班11个人,只有我活下来了。”现在想起来,罗昌庚仍热泪盈眶。

被问及是否害怕时,罗昌庚口气坚定:“怕死就不当兵!”子弹呼啸声中,罗昌庚靠着脑中这唯一的念头活了下来。在阻击日军的激战中,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为抢夺战机,他和战友们在泥泞中赤脚奔袭20里。平汉战役后,他调入刘伯承亲令组建的“决九团”(后部队番号改为23旅69团),自此转战晋南大地。从攻克国民党特务团到运城、夏县、大宁、临汾、晋中,再到血战太原城下,罗昌庚的足迹踏遍三晋烽火前线。

山西全境解放后,罗昌庚所在部队受彭德怀指令进军四川剿匪。一面是四处逃散的国民党残军,一面是横行霸道的土匪,罗昌庚与其战友在寒冬腊月的深山老林里同亡命之徒周旋了1年多后,成功完成使命。

“炒面比子弹金贵”

1952年春节刚过,鸭绿江的冰面开始出现裂缝。

彼时,抗美援朝战役经过最为激烈的铁原阻击战,已彻底粉碎了美军的合围计划。作为后续增援的防御部队,罗昌庚所在连队的任务明晰又沉重: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三八线”附近,绝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

“当时每人每月只有10斤炒面。”罗昌庚回忆道,由于敌人轰炸封锁,后方物资补给线屡遭切断,死亡与饥饿是常有的事。“美军燃烧弹将冻土烧成黑色,全连断粮3天,我那点口粮是班长咽气前塞给我的。”炒面就着雪水,是维系生命的唯一补给。在朝鲜的200多个日夜,他与战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面对美军如钢铁洪流般的猛攻,用血肉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直到1953年发起夏季反击战,硬是把美军第16集团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

年事已高的罗昌庚讲述战火往事时,话语难免断断续续,但每当他微微眯起双眼,往日的烽火岁月仿佛就在眼前重现。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信念始终支撑着罗昌庚,直到胜利。

“不给子女留特权”

从朝鲜回来后,部队在安徽蚌埠扎下根来,罗昌庚在此盖营房、修宿舍,一住就是10年。

据罗昌庚儿子罗双平回忆,在安徽期间,一家人早已习惯了当地的生活,然而1964年,当转业回乡的政策下达时,父亲毫不犹豫放弃了军级待遇,选择落叶归根、报效故乡。

分配到榆次后,罗昌庚在市农业局任职。1970年,他主动请缨,带领农业局的骨干前往吕梁方山县五七干校当指导员。10年垦荒岁月里,他带着知青用炸药开垦梯田,用汗水建设新生活。1982年,55岁的他赴平遥县担任县长,继续为桑梓之地躬耕3年。

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罗双平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字:“正直”。膝下6个儿女,无为其一人安排工作,这份克己奉公的赤诚也传承在家风里。两个儿子先后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士兵,延续父亲守护家国的忠诚血脉。

去年,罗昌庚执意重返包头——那是他11岁时当学徒挣扎求生的地方。相隔87年的漫长时光凝聚起的是老人这一生无惧无悔的铮铮铁骨。而这,正是我们民族脊梁最本真的模样。

记者 李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