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曲振声:

涂河岸边的“田埂宣讲员”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07

曲振声

在榆次区长凝镇的沟壑地头,常能看到一名挎着磨破边帆布包、鞋底沾满黄土的年轻人——曲振声。他曾有机会在导师身边攻读博士,也曾经有机会去大城市从事医院工作,但他毅然选择成为一名扎根黄土地的基层选调生。曲振声是村民眼中的“眼镜后生”,也是把党和国家政策送到田间地头的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他用行动证明:理论宣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沾着露珠的“紫皮蒜”和鱼棚里的“氧气泡”。

香樟树下:点燃理论传播的“青春星火”​​

曲振声毕业于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曾担任南昌大学“香樟博声”宣讲团负责人,在校期间,理论宣讲是他学业之外的另一片天地。在南昌这片红色热土,在井冈山这样的红色圣地,曲振声意识到理论若不扎根土地,就像种子没有土壤。他带领团队创新“集体备课+理论宣讲+社会服务”模式,深入学校、社区、乡村、企业,累计开展各类宣讲600余场(次)。这段经历不仅淬炼了他的宣讲本领,也让他进入共青团中央示范宣讲培训班、清华大学“立言计划”高校班深造,相关做法还获评江西省高校思政工作案例一等奖。

长凝沃土:淬炼“乡音课堂”的实干本领​

初到长凝,这位城里长大的研究生连农作物都分不清,更听不懂地道方言。但他深知,走近群众先要听懂群众的话。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工整记录“夜来”“圪蹴”等方言词汇。很快,这位“城里来的大学生”变成了村民眼中能坐下“倒歇”的“小曲”。他将宣讲阵地转移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摒弃高深术语,用地道方言和朴实道理,把党的惠民政策、镇里的发展规划,掰开揉碎讲给乡亲们听。一次,在面对晋中学院200余名美术系师生的“田间宣讲”时,他手持紫皮蒜头,生动讲解大蒜产业与地理标志价值,启发学生用视觉语言助力乡村振兴。他笔记本上那句“宣讲是粒种子,落地才有生机”,正在长凝沃土中孕育着希望。

星火燎原:宣讲赋能发展的“青春注脚”​​

“基层宣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曲振声深有感触,“当老农握着我的手说:‘这政策讲到我心坎里了!’那一刻,宣讲的种子真正在土地上扎了根。”他将宣讲视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关键钥匙。面对长凝镇成为全市试点开展履职清单编制的重任,他迎难而上,白天深入各村听取民意,夜晚研读海量文件法规,历经“三上三下”沟通与18次修订最终形成的清单,有效推动了基层减负增效,让村民办事“像吃了定心丸”。

从南昌大学校园传播理论的“香樟之声”,到太行山下长凝镇田埂间解民忧的“乡土之音”,曲振声完成了从校园宣讲骨干到基层践行者的转变。他常说:“好的理论宣讲能点燃一片希望。”如今,他的宣讲足迹遍布田间、车间、课堂,只为传递一个信念:当每个人都能听见春天的声音,这片土地就会开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