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03
7月的和顺县青城镇,火云渐散,蝉鸣树梢,处处洋溢着夏日的蓬勃生机与丰收的喜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千年古韵与现代发展相互交融,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宛如丝带,串联起颗颗乡村明珠,奏响了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乐章。
打孔、栽苗、扶苗、覆土、压实、浇水……在大川口村,一颗颗西红柿幼苗在村民的养护下茁壮成长。“大川口村是设施蔬菜种植传统村,但由于生产、技术、人才短缺,长期以来面临着产业小、散、弱等难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郭少云介绍,为破解困局,拱棚蔬菜党小组应时而生,大川口村与邻近的百备村建立产业联盟,定期开展技术观摩与经验交流活动,并借助百备村产学研基地,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创新建立“党支部+企业+农户”运营机制,依托镇域蔬菜集散中心拓宽销售渠道,奋力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
从“单打独斗”走向“全面联合”。百备村作为大川口村的党建联盟村,如今,74座蔬菜拱棚成为村民的“致富棚”,东、北沟两处牛场养殖业蒸蒸日上,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黄金廊道,太行龙口休闲旅游业也初露锋芒。
百备村包村干部常亚楠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设施蔬菜大棚种植产业蓬勃发展,棚均年收入超 2.5 万元。同时,创新打造了以西门塔尔牛为主体的“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肉牛养殖新模式,村集体提供养殖园区收取租金,推广母牛定期驱虫技术和地上堆贮技术保障养殖效益,合作社通过吸纳养殖户入股,有效解决了村内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34户养殖户户均增收3.6万元 。
远山含黛、溪水潺潺,走进王汴村,五彩斑斓的文化墙映照出村民幸福的新生活。
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王汴村,如今村庄道路一尘不染,垃圾分类规范有序,村民人人争当良好环境的守护人。这里宽阔的道路、美丽的环境为发展创造了条件,村内360余亩荒坡被用于发展光伏产业,推动村集体增收49万元,还带动闲置劳动力就业,让村民吃上“生态饭”。
山高路远的大窑底村,通过村企协作,同样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村党支部牵头与5家实力企业股份联营,肉牛养殖年收益达29万元,光伏产业年收益45万元,新建苗木基地预期收益80万元。村党支部还成立扶贫造林合作社,组织210人次参与造林,累计创收60万元。大窑底村豆腐坊老板李银枝开心地说:“生意有了盼头,收入增加了,干活更有劲儿了!”
如今的青城镇,宽阔整洁的乡村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青城镇正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以生态链赋能价值链,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村民的“幸福账单”。
本报记者 杨星宇
通讯员 郑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