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

一馆尽览汇通天下传奇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02

晋商文化,与晋中的大院与古城密不可分。

位于祁县昭馀古城内的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像一个“时光宝盒”,承载着晋商千年文化积淀与历史记忆,静静诉说往昔辉煌。

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建于1993年,1996年对外开放,依托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渠家大院建筑群,以城堡式布局为特色,包含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及240间房屋,拥有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女儿墙五大代表性建筑,融合多种形制与雕刻工艺。利用这一建筑奇葩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展示晋商文化的博物馆。馆内陈列分七大系列,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晋商之所以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奥秘。

今天,让我们一起从渠家大院深邃富丽的高墙深院中,聆听砖缝间回荡的诚信箴言,破解晋商“汇通天下”的终极密码。

清代民居建筑的典范

渠家大院,坐落于祁县晋商老街,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经过近300年的不断扩建,形成现存的建筑规模,包括40余个宅院、940余间房屋,约占古城民居建筑的一半,故有“渠半城”之称。

渠家大院围绕东大街、新道街、小东街,以功能划分为三大建筑群。

第一建筑群为渠家大院建筑群,以居住为主要功能。以东大街渠家大院、轿车院、牛房院、渠本翘故居、渠家祠堂、新道街宅院等为主要建筑,还包括部分零散宅院,占到宅院总数的三分之二。渠本翘故居位于东大街49号。东大街与新道街之间有南北走向的窄巷相连,巷名叫高园圪道,巷宽1.4米、长190多米,由于巷两边都是青一色深墙大院,因而自然形成了“一线天”的建筑景观。新道街位于古城东北部,东西走向,长约300米,西与段家巷相接,现保存基本完好的是新道街37号院落,为二进式牌楼院,占地615平方米,大门道内匾额为“仁寿”二字,正房面阔五间,单坡硬山顶,正中悬挂匾额“庆有余”,木构门窗古朴大方,房前修有砖砌花栏。东南辟小门通往偏院,偏院为书房院,南北各建有三间二层阁楼,遥相呼应,细致玲珑。新道街51号,建于清代中期,典型的三合院,房屋17间,面积170平方米,门前原有门楼,屋顶护栏砖雕为“暗八仙”及四季花卉,图案祥和,富有立体感,屋檐下立栏堆金立粉,富丽堂皇,屋内隔扇木雕生动活泼,顶部为篆书“兰亭序”,翰墨气息浓厚。

第二建筑群以段家巷长裕川茶庄建筑群为主,包括北大街、西大街的部分商铺,以商用为主要功能。一类是总部经营商业用房,如长裕川茶庄、三晋源票号等,对外不设商铺,是一个独立的四合院组合,是总号办公地,总号掌柜们运筹帷幄,指挥着国内外几十个分号的商业运营,年终账期,又是各路老板过标交账聚会的场所。总号宅院不仅有办公的功能,还有接待宾客和各路老板的食宿功能,类似现代的招待所;另一类则是先店后厂式商业用房,如盛楼糕点铺、永春原药店、书业诚书店等。

三晋源票号位于财神庙街11号,坐北朝南,单坡顶四合院,占地518平方米,房屋20间。大门为阶进式贴墙砖雕门楼,门两边有石雕狮子门墩一对。门道内两侧有壁画,上端里外有匾,北面为“鸢飞鱼跃”,南面为“谦受益”,字体端庄大方。院内“福”字照壁保存完整,东西南北房屋均为五间,正房高于东西厢房。正房门前筑有明柱卷棚顶抱厦,上有斗拱支撑,雕有麒麟等祥瑞图案,细致精巧,十分讲究。下宽约2米、长约3米的亭台,方砖铺地,石条砌边。檐下彩绘依稀可见,绘有三国等戏曲人物故事。存义公票号位于财神庙巷,是由渠源浈、渠晋贤、张祖绳合资经营、由布庄改组而成的票号。

第三建筑群落以竞新小学校及图书馆为主,位于祁县古城小东街与羊市坡巷交会处,主要有竞新小学校、竞新图书馆、竞新小操场,曾是学校教育场所。

竞新小学校原址可分为东西两个校区,以东校区为主。东校区位于小东街南侧西端,西邻西仓道,为砖木结构建筑群。大门坐南朝北,双柱出檐式门楼,拱形大门洞显得巍峨壮观、高大气派。校门西侧有耳房,为传达室。校门正前方南北走向甬道将大院一分为二,甬道西外侧院为三合院,用于教室与接待室、成绩室、体育器材库。甬道宽3.5米,正端为圣阁。虽然地势狭窄,圣阁建筑设计仍严格按照传统建筑理念,面阔三间、上下两层。左右两侧为对称的楼院,楼院坐北朝南,四合院建筑。楼院大门为贴墙式砖雕门楼,雕有如意、香炉、彩云等图案,显得精巧别致。正房面阔五间,为二层卷棚顶楼房,前建有双柱式抱厦,正房窗户富有情趣,一层窗户为拱形,二层窗户中间为四方形,两侧又分别是两个六边形窗。东西房各五间,为单坡顶瓦房。在东楼院东南风道处,有一小门可通往东院。

竞新小学校西校区位于竞新图书馆西侧何家巷内,为二进式院落,大门修在院中间位置,这在祁县当地十分少见。院落坐南朝北,以北为正房,正房为闷房式建筑,墙壁厚实,冬暖夏凉。正房前修有明柱单坡出檐走廊,进深两米左右,宽敞明亮,大气排场,为便于采光,内侧窗户采用大型拱形窗户,更有趣的是东西各修建小耳房,两门对开,遥相呼应。

竞新图书馆原址位于羊市坡街,与竞新小学校东西两校区相邻,占地699平方米。当年,除供学校师生阅读外,还免费向社会开放。因藏书丰富,前来阅读的人络绎不绝,备受社会各界称赞,是当时山西省影响很大的公益性图书馆。图书馆大门为阶进式拱形门洞,建有双柱出檐门楼,大门外两侧修有单檐走廊。大院为坐南朝北四合院建筑,东西正房各为五大间平房,建有宽敞明亮的方形大窗户,院宇宽敞,便于群众公共阅览活动。

渠家大院建筑群不但融入祁县古城建筑群落和商业活动,与昭馀古城融为一体,而且融入了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晋商老街相辅相成,给人一种城与院共存、共雅、共生、共荣之感。

深宅大院锁千年商魂

祁县作为茶商的聚集地、茶业贸易战略的发源地,经营茶贸的商户众多,著名的便有戴家、杨家、贾家等大家族。

祁县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始祖渠济从明代开始创业,以走商形式起家,经过十几代人、400余年的艰苦努力,开设有众多茶庄、盐店、钱铺、典当、绸缎、药材等商业字号,总数达数百家之多,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和水旱码头,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巨商大贾。

渠家大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占地5317平方米。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女儿墙镂空砖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堪称五大代表性建筑。

来到渠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雕栏杆院。石雕栏杆院因修复后的青石栏杆而得名,青石栏杆长17.5米、高1.75米,石雕栏杆以镂空雕饰为主,多为亭台楼阁、人物故事和花鸟鱼虫,工艺精湛、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八根栏柱均为四方形石柱,柱上雕有传统的明暗八仙等图案,柱头均雕有石狮,柱与柱之间的栏杆统一雕成竹子造型,中央嵌有镂空牡丹图案,使整个栏杆形成既雍容华贵又庄重典雅的风格。

这处院落是当年会客的“客厅院”。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因此便要提到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唐朝,兴于宋代,直到明清时期,被晋商传播到了海内外。久而久之,茶饮,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中。

作为茶商世家,渠家主人自然重视以茶待客之礼。正厅门前一副对联,便是最直观的呈现:“杯沾花露留佳客,案接云山捡异书。”表现出主人儒雅、好客的风范。门额上方悬挂有一块荷叶牌匾,它由整块核桃木精雕细刻而成,舒卷自然,上刻“若虚斋”三个字,字体苍劲有力,是由清代帝师祁寯藻所题,道出了一代巨商虚怀若谷的人生风采。

渠家大院的五进式穿堂院,在中国建筑史上罕见,院子全长99.8米,取九九回春之意。从外到内,有屏风式过庭、石雕方形门、月亮门等五道门穿插其间,层次分明,所以又称“五进院”。穿行其间,颇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意境。

整个院子共3个特点:一是五道门并不建在一条主轴线上,每个门都稍向东偏了一下,因为建房时讲究门不能对门,门对门就是口对口,对家庭不和、对后代不利,也怕财源外流;二是这几个院子一个比一个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里有步步登高、平步青云的意思;三是院子一处比一处宽,取自《易经》“先窄后宽有富贵如山”的说法。

途经二进院,门厅顶端的两尊兽头,一尊张着嘴、一尊闭着嘴。渠家是经商世家,同时,也有很多族人在朝为官。张嘴兽一般修建于官宦人家,希望为官者在朝为政时,要心系百姓,懂得多张嘴为民请命;闭嘴兽常修建于经商世家,告诫商号从业人员要谨慎言语,保守商业机密。

三进院是渠家的一处偏院,也就是当时仆人居住和活动的地方。三进院、四进院屋顶建有一排压檐女儿墙砖雕栏杆,长37.5米、高1.2米,采用透雕与浮雕手法,图案花纹十分丰富,错落有序,是渠家大院内最长的一组砖雕,同类民宅建筑中罕见。

路过的这组女儿墙砖雕是镂空的,空气可以流通,所以保存相对完整。其图案和花纹大多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图案和纹饰,有“一蔓千枝、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四季花卉、五福捧寿、六和通顺、七巧回纹、八骏九狮、葡萄百子、蝙蝠铜钱”等,工艺精良、栩栩如生。

五进式穿堂院的五进门别具一格,东侧为拱形青砖雕花门,门楣上刻有砖雕“慎俭德”三个字,门楣两旁雕有瓶子,内插牡丹,寓意为“出入平安,富贵吉祥”。西侧为浮雕花墙,既起到装饰的作用,又巧妙地保护了主人的隐私。正面是双鹿图、背面是双鹤图,旁边是松树和梧桐树图案。梅花鹿步履安详,白鹤振翅欲飞,一静一动,颇具神韵。“鹿鹤桐松”谐音为“六合通顺”,六合指的是东、西、南、北、天、地六个方位,寓意福禄长久、吉祥如意。门楣背面雕有“学吃亏”,同样体现着渠氏家族“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为憨人”的处世哲理。

五进式穿堂院的正房与东房为二层楼房。正房建有明柱出檐走廊,二楼明柱走廊前有一组护栏砖雕,采用透雕与浮雕手法,分三组,四根望柱雕有松竹梅兰,中间一组雕有仙翁降祥,两侧为鹿鹤桐松、凤凰戏牡丹,寓意主人富裕丰足。上下两层各雕有不同写法的“寿”字,底部纹饰为古镜、磬与如意,寓意吉庆如意;挂檐纹饰繁复细腻,富于装饰性;下缘通头的边花纹饰图案则为博古图案,寓意博古通今、崇儒尚德。工艺细致、技法精微,堪称砖雕佳品。

正房上下二层都有楹联,一楼为“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意思是读书的范围一定要广,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借鉴的地方。二楼为“竹室依花槛,松云护草堂”,刻画了一幅闲居的悠然景象,安居于松云之下,身居草堂却志趣高雅,是渠家的藏书楼。五院正房明楼与三院倒座的二层楼遥遥相对,显得五进院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

告别五进院,来到“风火墙”处,它的3个作用是防风、防火、防盗。在渠家,最高一堵墙相当于现在四层楼那么高,而且建筑讲究磨砖对缝,就是建房子的每块砖都要经过打磨,而且砖和砖之间的距离都要相等。主人在建房的时候,还特意添加了一些特殊材料——铁板、铜钱,起到加固粘连墙体的作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同时,放置铜钱也有招财进宝的寓意。由此可见,主人建房时煞费苦心。据说,在房屋修建时,渠家主人对工人明确规定:一名工人一天最多只能砌七块砖,讲究慢工出细活。

晋商精神的活态城堡

穿过一扇小门,一座精雕细琢的木制门楼俯仰可见,青石奠基、水磨砖墙、屋宇高深、雕镂繁华,这里便是主院,也是渠家五大建筑特色之一——牌楼院。

主院正房为二层明楼,高约17米,是当时县城中较高的建筑。正房门楼为歇山顶,斗拱高耸,雀替挂落精工镂雕,6根垂花莲子木雕柱头精美绝伦,柱头梁头全部施以雕琢。额枋上方雕刻凤凰戏牡丹,上下两枋之间有三组荷叶雕刻,中心荷叶雕有“鱼跃龙门”,两端对称雕刻有寓意福寿的“佛手”。下方明柱间雀替中央为夔龙捧寿图,两侧雕以“善财童子”,寓意招财进宝;最两端是由插有暗八仙的瓶子和一个宝盒组合而成的博古图,宝盒上刻“福禄祯祥”,儒墨气息十分浓厚,造型典雅大方,设计规整统一。

门柱楹联为:“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楼前走廊明柱耸立于栏墙之上,屋檐下悬挂“德星朗耀”匾额,廊柱楹联为“大开窗户纳宇宙,闲拂尘埃勘鼎钟”。走廊两端均有砖雕诗文,书法雕刻均出于名家之手。

墙围画也是渠家建筑的一大特色,墙围画又称“炕围画”,采用金粉和特殊材料加工描绘而成,立体感很强。墙围画的图案内容寓意吉祥,比如画有一只猫、一只蝴蝶,老人们常说:“60花甲子,70古稀年,80为耄,90为耋,取其谐音,耄耋之年象征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还有一处画有一只公鸡、一朵牡丹,牡丹代表富贵,公鸡朝着牡丹打鸣,意思是功名富贵。”

渠家大院院落中心屹立着一座牌楼,作为两院之间的通道。牌楼高约7米、宽3.5米,两侧对称分布有东西花墙,花墙上下部均雕刻了精美纹饰,有麒麟、钱串、蝙蝠、寿字、花卉等图案,寓意吉祥。

牌楼檐下有十一踩木制斗拱,每个斗拱上均镂雕图案。牌楼底座比院心高两个台阶,巍峨高大、气势恢宏,使这座院子显得高贵华丽,既是渠家大院的一大建筑特色,也是渠家当年社会地位的象征。

牌楼两侧各有木匾,上书“仁者寿”“乐天伦”,亦是儒学文化在晋商宅院中的体现。“仁者寿”意思是胸怀广阔、淡泊名利,心境平和、自然长寿;“乐天伦”意思是老人健在、子孙绕膝、欢聚一堂,是为天伦之乐。

渠家大院内这座门楼的木雕,中间雕有麒麟送子图,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吉祥动物,它送来的孩子为贵子,隐寓辈辈前程似锦;两旁雕有书卷,与下面的“读书乐”三字相映衬,指渠家是重读书教育的书香门第。书卷旁边还有古代的兵器戟、乐器磬、双鱼,隐寓吉庆有余。

门额上书“善为师”,出自《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修养道德,没有固定的老师,坚守善道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另一面为“天锡福”。

主院门额处为“和气所舍”四个字,“家和万事兴,家衰吵不停。”告诫家人要以和为贵,和气生财。这些门额、雕刻都体现了渠家重读书、慎俭德、善为宝、德为本的纯正家风。

大门额处悬挂着一块牌匾——“载籍之光”。

清光绪年间,山西曾全境大旱,粮食绝收,民间普遍靠草根树皮度日。见此情景,渠源道、渠源潮深感痛心,于是慨然捐献巨款、赈贫济困、广设粥棚,解救祁县百姓于水火,受到了当时山西巡抚曾国荃的褒奖,赐了这块“载籍之光”牌匾,取永载史册、光耀千秋之意。

主院的台阶为三级,有连升三级之意。门槛被称为“财源槛”,有这样的说法:“高门槛,广聚财,顺顺当当迈进来,如果不跨偏要踩,踩塌门槛难聚财。”现今在此处游览时,导游都会提醒游客勿踩“财源槛”,要“连升三级、高抬贵脚、跨过财源槛”。

戏台院是全国少有的院中戏院的布局形式,大门内设小型屏门,门柱上挂有一副楹联:“乐无事,日有喜;饮且食,寿而康。”戏台院东西厢房为包厢看台,占地108平方米。戏台院天井占地110平方米,青砖铺地、宽阔平整,可容纳400余人观戏听曲。院内南端是面阔五间的戏台,戏台正中三间有凸出式卷棚顶抱厦,明柱支撑。戏台坐南朝北,占地100多平方米。这个戏台院不仅是晋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方戏种祁太秧歌也在这里形成了初步规模。

统楼院院门为贴墙式门楼,上有楹联:“慎言语,节饮食;蓄道德,能文章。”意思是慎言语不但养德养气,而且减少过失;节饮食,则有益于健康。“蓄道德”说明积蓄培养道德的重要作用,“能文章”是读书人的一种追求。

门礅上有石雕莲子,莲生贵子之意;正面雕有麒麟,守财保财但不贪财,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之意。两组图案组合成一幅“麒麟送子图”,寄托了渠家主人希望人丁兴旺、多子多福、辈辈有前程。侧面为犀牛,隐寓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院内东西厢房均为单坡硬山顶瓦房,正房为二层统楼,因其一色青砖到顶,柁、梁、椽、柱等木结构全部封闭在青砖内,整座房屋除木窗外,不见木料,具有特殊的消防功能,故称“统楼”。

再往前看,出现一座门楼,门柱上有楹联:“天龙通四海,地马躍八方。”上有木雕竹子图案,俗话说“门前先见竹,家藏万卷书”。可见虽为商贾,但他们都懂得文化学识的重要性。关于竹子,还有诗句“竹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与匾额“谦受益”相映衬。内侧门楣上有草书“谦虚自守”,体现了渠家主人以谦虚为本的思想。

北院位于统楼院西侧,是当年贮藏杂物的地方,门额上书“介繁祉”,门庭门楣题字正面为“静远”、背面为“槐阴轩”。北院为四合院,正房与东西厢房均为二层统楼,南房为单坡顶瓦房。

明清时期,随着晋商的兴起,祁县城里关外店铺鳞次栉比,商号遍布全国,业务通达国际,需要大量识文断字的年轻人来迎合商业需要。祁县的民办教育应时兴起,除了官办私塾、商办私塾外,富商大户也开始在自家独办私塾,书房院就是渠家的私塾。

书房院门前石墩上雕有并蒂香瓜,两侧雕书卷、画轴,寓意“书香门第”。门楣上书“锡纯嘏”,天赐大富大贵之意。楹联:“雅言诗书执礼,益友直谅多闻。”内侧门楣上书“咀嚼云霞”。院内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倒座门楼,与南房前高大巍峨的抱厦遥相呼应。门楼上挂楹联:“天机道管闲中契,范水模山静里商。”南房为书房院正房,门前曾有台阶式石雕栏杆。两侧柱子的木刻楹联是“墨翻衫袖吾方醉,腹有诗书气自华”。此院是渠氏家族为子孙读书专设的家塾,当年曾不惜重金请来名师执教,除男孩上学外,女孩子甚至小媳妇都要到私塾念书。

晋商传奇凝聚成一馆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期间曾多次修葺,现存主体为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当年渠氏家族在祁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仅是历史上渠氏家族建筑的一小部分,为渠源潮和渠源淦宅第。

清乾隆中期,渠家第十四世渠同海开始兴建渠家大院。渠家住宅的栏杆院、五进院、牌楼院、统楼院、书房院,以及渠家长裕川茶庄院的掌柜院、账房院、育才院、厨房等院落同期落成。

清同治年间,渠家第十七世渠源潮、渠源淦整修了统楼院、书房院,大修了五进院、牌楼院,渠源浈在原衙门以东高园圪道以西修建了宅院。

清光绪年间,渠家对长裕川茶庄进行了修葺。

1917年,第十九世渠晋山改建了长裕川茶庄西南院——育才院。

1922年,渠源淦之子渠本先将被典部分卖给渠晋山,将两个院子打通,成为现今渠家大院。

1937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侵占渠家住宅和长裕川茶庄,两处建筑虽历经战争,但基本保存完好。

1946年至1949年,渠家留守人员看护管理渠家大院。

1950年至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步兵学校使用并保护管理。

1951年,渠晋山将创办的竞新小学校、竞新图书馆捐献给国家。

1955年至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0医院使用并负责保护管理。

1967年至199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干休所和城镇居民使用,由县房管所负责管理。

1950年至1981年,渠家长裕川茶庄旧址由祁县政府招待所使用,并负责保护维修。

1981年至1998年,祁县人大、政协、司法局等单位使用并负责保护维修。

1993年至1996年,祁县人民政府对渠家大院进行全面修复,开发为晋商文化博物馆。

1998年3月,祁县人民政府对渠家长裕川茶庄院进行修复保护。

2000年5月,长裕川茶庄被开发为晋商茶庄博物馆。

2006年5月,渠家大院及长裕川茶庄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出渠家大院厚重的大门,夕阳为古城的青砖黛瓦镀上一层金辉。回望这座深院高墙围合的“活态史书”,耳畔似有驼铃悠远、算珠铿锵。祁县晋商文化博物馆,不仅封存了一段汇通天下的商业史诗,更将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开拓进取的晋商精魂,熔铸于每一方砖雕、每一页账册、每一道穿堂风之中。青石巷深处,渠家大院无言伫立,而秤杆所指、人心所向处,商魂从未真正离去。

本文素材及照片由山西昭馀古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提供,本报记者闫淑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