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让传统技艺焕发活力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5-28

在寿阳提起耍叉,就不得不说第五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河林,他以一生的执着与热爱,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寿阳耍叉,这一独特的民间技艺源远流长。表演者少则十人、多则五十人,他们赤背赤膊,手中的铁叉在空中翻腾,铁环发出清脆响声,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还有一种小铁叉,长仅二尺,相较大铁叉更易掌握,表演者双手各持一根尺余短棍,上下翻动,别有一番风味。

自幼热爱学习的赵河林,在黑水村老艺人杨叩喜的影响下,他开始间断性地整理寿阳耍叉技艺。在与杨叩喜的接触中,赵河林收获了不少耍叉技艺的实际操作经验,一颗传承耍叉技艺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随后的日子里,赵河林正式踏上了研习寿阳耍叉技艺的道路。他将泛黄的书页化作流淌在血脉中的技艺密码,利用所有空余时间,开始了长达数十载的淬炼之旅。

春去秋来,寒暑更迭,赵河林沉浸在耍叉技艺的世界里。那些被反复揣摩的招式既在汗水中浸透,又在晨光里舒展。铁叉划破空气时的颤鸣,渐渐与他的心跳同频。每一次挥舞铁叉,都是他与技艺的对话;每一次钻研招式,都是他对传统的致敬。这种近乎虔诚的坚持,让耍叉不再只是简单的技艺传承,而成为刻进他生命里的精神图腾,在时光长河里泛着不灭的微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河林的耍叉技艺得到了很大提高。他手中的铁叉如同被赋予了魔法,时而轻盈如燕,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时而刚猛如虎,带着呼呼风声。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每一个姿势都充满力量与美感。

赵河林不仅自己喜欢耍叉,更有着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使命感。他挑选对耍叉技艺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认真教授他们耍叉技艺的要领。从最基本的握叉姿势,到复杂的招式组合,他都耐心指导。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从对耍叉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技巧,再到熟练表演。1985年,赵河林带领他的学生队伍信心满满地参加了全省少儿武术比赛。孩子们手持铁叉,精神抖擞地走上赛场。他们的表演刚柔并济,铁叉在手中游刃有余,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经过激烈角逐,赵河林带领的队伍脱颖而出并获奖。这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赵河林传承耍叉技艺的极大鼓励。从那以后,孩子们坚定了传承耍叉技艺的决心,成为赵河林传承道路上的有力支持者。

1999年,赵河林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开启了收集和整理寿阳民间耍叉技艺的征程。他走街串巷,多次拜访老一辈民间艺人。在那些略显陈旧的屋子里,他认真倾听老艺人们讲述耍叉的套路和技巧,仔细记录着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和每一个套路的民间传说。

面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赵河林并未将其视为私藏秘技,而是怀着“技传有缘人”的信念,将整理所得的套路精髓、动作诀窍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每一位叩门求教的技艺追寻者。从晨光微露的庭院到暮色苍茫的晒谷场,总能看到他手持铁叉示范的身影,每一个腾跃翻转都凝聚着对非遗传承的赤诚。他的名声逐渐传遍十里乡城,成为远近闻名的耍叉爱好者。2005年,他配合寿阳县文化馆整理了寿阳耍叉技艺的文字资料,为耍叉技艺的系统传承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赵河林还不断精练耍叉技艺,将先辈们的经验融入自己的表演和教学中。他深知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耍叉技艺承载着寿阳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耍叉技艺。

2008年,赵河林精心组织排练的杂耍节目《寿阳耍叉》,堪称技艺与美学的双重盛宴。他如同雕琢璞玉的匠人,对每个招式进行精雕细琢。从气势恢宏的“插花盖顶”,到充满力量感的“二郎担山”;从“海底捞月”到“凤凰展翅”,每个动作都经过数百次推敲。他既保留传统招式的精髓,又融入现代审美,让千年杂技绽放出时代新姿。

如今,在赵河林的耍叉队伍中,有6位队员是他曾经的学生。他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耍叉技艺的传承之道,引领更多人投身到这项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中,让耍叉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

记者 张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