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理论

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篇章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5-09

晋中市委党校 温艳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晋中市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区域协同为抓手,立足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历史使命,以系统思维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与民生改善,绘就了一幅以新发展理念破题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一、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晋中经济的“压舱石”。2025年,晋中市将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锚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

聚焦煤炭、焦化、冶金等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低碳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跃升。其中,煤炭行业加快智能化煤矿建设,先进产能占比达83%,焦化产业打造千万吨级绿色集群,建设全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

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质生产力。吉利晋中基地作为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推动醇氢重卡全产业链项目落地,打造“零部件—整车—配套服务”生态,力争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500亿元。昔阳尚太锂电负极材料项目达产达效,带动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赛道,推动“晋创谷·晋中”与驻地高校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2025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提升至2.8%,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亿元,为产业迭代注入新动能,推动“山西制造”向“山西智造”跃升。

二、乘“数”而上,以数字赋能重塑高质量发展动能

数字经济已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晋中市聚焦“数实融合”,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以5G+工业互联网改造传统煤矿,建设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煤炭产能数据资产化,让“黑色资源”释放“绿色价值”;另一方面,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聚焦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攻关,推广良种良机良法,打造“中国北方有机旱作农业硅谷”,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电商生态,使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晋中智慧”。

三、逐“绿”而进,以系统治理探索生态优先新路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晋中市创新构建“减污、降碳、增绿、增长”协同机制,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生态保护并进。继续推进煤矸石制备装配式建材、煤矿采空区碳封存等循环经济项目,让固废“变废为宝”;加快甲醇汽车推广应用,构建“制备—储运—应用”甲醇生态体系,推动绿电产业园区建设,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实施汾河百里生态廊道、潇河流域综合治理,力争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75%以上,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5%;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和氢能走廊,构建“风光水火储氢”多能互补体系。这种将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资源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也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四、以“文”兴业,以文化基因激活发展软实力

立足晋商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资源优势,晋中市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深挖晋商文化、古城遗产资源,实施“双百”工程,以平遥古城为核心,打造“明清晋商文化百科全书式文旅生态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重现平遥古城历史场景,以元宇宙技术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推动文旅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升级,以文化赋能全域旅游,推出“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品牌,发展“文旅+康养”“文旅+文博”等新业态,加强国际文旅推介,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硬支撑”。通过科技提升文旅体验,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演艺游、研学游、红色游等沉浸式项目,培育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消费场景。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不仅培育了经济增长新引擎,更在城乡融合中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特色道路。

五、聚“力”而强,以改革攻坚释放要素活力

面对要素约束趋紧的现实挑战,晋中市以制度创新破题,建立跨区域产业协同基金,探索产能指标跨省置换,推动能源优势与东部市场精准对接;创新职业教育“双元制”培养模式,建设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试点工业用地弹性供应机制,用政策“加减法”换取企业投资“乘数效应”。这些改革举措,彰显了“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空间”的实践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晋中市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其探索实践深刻启示在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激发动能,在守正创新中走出新路。这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地方实践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