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5-09
平遥纱阁戏
一阁一世界。日前,记者推开邵悦文工作室的门,看到一阁一阁的戏人坐立各异、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仿佛一出好戏正演到精彩处戛然而止,这些作品都是邵悦文根据遗存的清末纱阁戏人精心复制而成的。
邵悦文与纱阁戏人的缘分,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他,怀揣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敬畏,跟随师父一头扎进了纱阁戏人抢救及研习的传承事业中。当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一扎,便是一生的坚守。
今年3月,邵悦文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邵悦文介绍,平遥县现存最早的纱阁戏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平遥六合斋纸扎铺的许立廷创作的,原有三十六阁,现存二十八阁,以传统戏剧为题材,尽管作品尺寸小巧,却蕴含着传统民俗工艺的精髓,从人物的发丝到衣袂的褶皱,从脸谱的勾勒到神态的拿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手艺人无尽的智慧与心血。
三十六阁纱阁戏人,三十六出戏,戏名或题写在木阁横额,或者刻在木阁底板处。民间好古,以史为鉴,纱阁中于是多为历史剧目。现存二十八阁内,有讲述“赵氏孤儿”的《八义图》、伍员反楚奔吴的《反棠邑》,也有讲述项羽鸿门设宴招待刘邦的《鸿门宴》、孙权计赚阿斗未果的《赶龙船》,还有讲述王彦丞和檀道济各认子女归宗的《春秋笔》、伍云昭镇守南阳失利的《南阳关》等。
“在平遥古城的市楼上,曾经有这样一群戏曲‘演员’,他们主要由竹木杆、稻秸泥和洒金宣纸制成,描绘着属于各自的脸谱和姿势,有人随着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遐想不定,内心不由自主地响起唱腔的节奏与旋律。”邵悦文每次谈及这些,眼中都闪烁着光芒,仿佛能看到当年纱阁戏人在市楼上熠熠生辉的场景。
纱阁戏人,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因采用多种工艺手法制作成泥塑戏剧人、物置放在碧纱遮罩的木制阁内而得名。平遥纱阁戏人是全国独存的一种纸扎艺术臻品,被称为“凝固的戏曲艺术”。每一阁纱阁戏人,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方寸之间,容纳千军万马、悲欢离合。
“泥草为胎,生旦净末丑栩栩而来,木阁碧纱,方寸天地间好戏连台,画眉开眼,千人千面若人生百态。”邵悦文用这样一段充满诗意的话语,描绘着纱阁戏人的独特魅力。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着这份传承的责任,不为外界的繁华所动摇,以掌心的温度,让三十六阁纱阁戏人熠熠生辉。
纱阁戏人堪称艺术的集大成者,集舞美、戏曲、绘画、雕塑、剪纸、脸谱、雕版印刷以及传统服饰等艺术于一身,是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与戏曲交融的活态标本。为了深入领悟这门技艺的精髓,邵悦文用心揣摩前人的手法、心境,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推倒重来,在自己的主业古建修复之外,把大量业余时间用在了对纱阁戏人的研究和摸索中。
邵悦文介绍,纱阁戏人由木阁、隔断、戏人和道具4部分组成,通过造型语言传递忠义、悲欢等传统戏曲精神内核。其中,戏人是戏的灵魂,主要以纸、泥、木头、绳为原料,包括搭建骨架、设计姿势、泥塑四肢、绘画脸谱、制作服饰等步骤。因木阁内部空间所限,呈现出的戏曲场景一般都有三至四个人物,场面并不很大,体现出一种梦幻般的精巧。
在一揉一捏、一刀一剪、一笔一画的点滴累积里,邵悦文用细心、耐心、恒心打磨手上的功夫,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每一次尝试都承载着让纱阁戏人重焕生机的希望,终于,他让几近失传的纱阁戏人制作技法得以“复活”。
然而,邵悦文深知,纱阁戏人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平遥纱阁戏人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其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依然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对纱阁戏人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队伍中来,为这一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凝固的戏曲’在时光中不断重生。”
文 \ 记者 王爱媛 图 \ 记者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