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5-07
图为“五一”假期,传统迓鼓表演亮相昔阳县西南沟古村景区。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咚!咚!咚!
嚓!嚓!嚓!
激昂的鼓声、嘹亮的铙声穿过热闹的人群、穿过嘈杂的庙会、穿过上百年的历史长河,在昔阳这片土地上久久回响。昔阳迓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卷起太行山西麓的黄土,混入昔阳儿女奋斗的血汗,用独特的鼓乐舞蹈形式,承载起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鼓出世世代代昔阳人的坚韧,舞出祖祖辈辈昔阳人的乐观。
2009年,昔阳迓鼓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昔阳县深挖非遗文化价值,积极推动昔阳迓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余音绕梁 历史源远流长
“二十一人迓鼓舞,边打边舞摆阵图。三环套二回棱阵,五马破曹六曲图。七郎射箭八宿环,老龙盘窝十阵图。狗相咬,大过节,老鸦叭咂新兴鼓。长流水,大得胜,迓鼓梢,四回鼓。八段锣鼓十个阵,游龙舞动看‘引鼓’”,这是一代又一代昔阳迓鼓艺人流传下来的对迓鼓形态的特征概括。
明末清初时期,昔阳迓鼓已在昔阳境内广泛流传,至今已有约400多年历史。它是鼓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属于典型的广场舞形式。
为何是21人进行表演?如何进行排兵布阵?怎样才能不乱阵脚?
昔阳迓鼓第四代传承人李华军解答了这些问题:“老一辈传下来的表演形式,是由21件乐器、21个人组成和谐的表演队伍……表演时,我们用鼓点代替语言交流,我在中间击打不同的鼓点,外围的两条龙就知道该摆八卦阵还是双龙阵……”
在迓鼓表演中,每10名表演者模仿一条龙的形态,组成两条龙围在阵法中心的指挥周围。表演者通过聆听指挥敲击高音鼓(即“引鼓”)的鼓点进行走位。
“表演时,能看到两条龙中间有人背上背着靠旗,手上持着大铙,这就是两条龙的龙头,龙头挂帅,铙起令起,龙头会领着后面的人马走……” 李华军讲起迓鼓的表演形式如数家珍。
赤诚的鼓点是迓鼓的血脉经络,这种以鼓点为唯一伴奏的表演形式,在时光褶皱中创造出独特的律动之美。表演者是舞者亦是鼓手,他们脚下踏着坚定的步伐,双臂挥着激荡的鼓槌,在黄土夯筑的舞台上,镌刻出永恒的艺术印记。
可这般充满魅力、无可替代的民间艺术,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面临着诸多挑战。
鼓棒交接 舞动文化传承
昔阳迓鼓舞步特点鲜明,有“平颠步”“扑垫步”“蹲点步”等,表现形态则为“摆阵图”。从鼓乐的角度来看,它一呼一应,上下句分明、长短句得当,抒情时如行云流水,激越时似呼风唤雨,有严格的对仗平仄和成套的鼓谱章节,鼓乐风格独特而富有韵律感。
迓鼓表演流传下来的鼓乐部分基本齐全,但丰富多样的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舞蹈舞步,正随着老艺人逐年减少而面临失传危机。
今年60岁的李华军,25年前因兴趣爱好开始学习迓鼓,如今已成为昔阳县赵壁乡北石龛村迓鼓文艺小分队的负责人。当被问及是否想将昔阳迓鼓继续传承下去时,李华军不假思索地回答:“父亲、大伯那一辈就在打迓鼓,迓鼓早已和我的人生融为一体,现在我让儿子也来学,就是想把鼓棒一代一代传下去,把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继承好。”
“学迓鼓第一步是背谱,谱怎么打、几锤几点都有讲究,然后要练走步、练排兵布阵……这是个有板有眼的活儿,学起来得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挣不了钱,还得看学习者有没有天赋。” 李华军语气中带着些许的无奈与遗憾,“不过,我这几年在村里教大家迓鼓,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演出了,今年元宵节,我们北石龛村就有40多人出去表演呢。”
如今,在李华军的带动下,他的儿子、哥哥、嫂子以及周围的村民都加入了学习迓鼓的队伍,“农忙务农、农闲学艺” 已是北石龛村村民们的生活常态。
不少来学习的村民年龄较大,学习进度较慢。作为教练的李华军一边细心教导,一边感慨道:“大家来学都是出于爱好,教的时候不能急。要把非遗传承变得像玩儿一样,让大家在非遗里体验到快乐,这样大家才愿意仔细听、仔细学。” 李华军的话虽质朴,却句句透着他对迓鼓表演的热爱。
融合发展 绽放产业活力
在数字科技与乡土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里,昔阳迓鼓的存续与发展、传统艺术对乡村振兴赋能的作用,正成为各方关注的文化命题。如何让这穿越百年的民间舞蹈,在数字原住民的凝视中重现昔日辉煌?如何将迓鼓阵法中蕴藏的农耕智慧与集体记忆,转化为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密码?
昔阳县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强化政策扶持,让昔阳迓鼓继承传统、守正创新,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交出了一份积极抢救和保护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昔阳答卷。
打开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关于迓鼓的视频成百上千,昔阳县积极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来推广和宣传迓鼓,实现了文化破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民间艺术。
除了开展直播、短视频等线上宣传,昔阳县还开展了丰富的线下展演活动,让更多人得以亲身感受昔阳迓鼓的魅力。
“很多人对迓鼓的印象,还停留在只有正月闹红火或村里赶庙会时才能看到。但其实这几年,我们走进景区、参与文化惠民工程演出,还走出昔阳县,到平遥等地展演……从内心来说,我们很乐意走出去宣传非遗文化。”昔阳迓鼓表演者李胜明自豪地说。
过去一年,迓鼓表演者的身影出现在了大寨景区、石马寺景区、西南沟古村景区等。他们身着传统服饰,为游客带来精彩的表演,引发热烈反响。
近年来,昔阳县不断盘活非遗资源,聚焦文旅转型,以“文旅+民俗”的形式,让昔阳迓鼓非遗展演走进了景区,丰富了旅游业态。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为昔阳迓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赵华美表示,“通过景区展演,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昔阳的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久弥新 丰盈时代内涵
迓鼓鼓点萦绕在黄土高原沟壑间发出深沉回响,验证着文化守正创新的智慧,也展现着乡土文明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尊严。
昔阳迓鼓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一种集体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昔阳迓鼓对于研究民族鼓乐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推动昔阳迓鼓的传承发展,昔阳县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为昔阳迓鼓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组织编排迓鼓节目进行展演,并邀请昔阳迓鼓传承人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走出昔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
同时,昔阳县还为迓鼓建立了艺术档案,通过搜集民间资料、扶持表演队伍、挖掘技艺相对全面的艺术传承人,推动昔阳迓鼓各项技艺的传承。当地还抓住机会对迓鼓进行整理改编、推向市场。最终,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昔阳迓鼓》一书于2016年顺利出版。
从历史上的繁荣、沉寂,到近几年的挖掘、保护,昔阳迓鼓的命运走向,已然成为观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标本。
如今,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生,承载起昔阳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也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昔阳迓鼓将继续鼓出时代的华彩乐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