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5-06
“村里现在办事情、办手续都挺方便的。前些年办事得跑这儿问那儿,现在不一样了,你说要办什么,工作人员都给解释得明明白白,而且全程跟进,一口气就顺利办完了。” 正在和顺县马坊乡京上村党群服务中心咨询业务的村民任爱国高兴地说着自己的体验。
党建阵地,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近年来,马坊乡党委始终突出党建引领,全力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宣传党的政策、凝聚群众力量的主阵地。通过提质增效行动,将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从“物理空间”升级为“治理枢纽”,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支部联建,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
“我们的工作提升不仅局限于办事服务,这几年我们不断推进示范创建,也在有意识地进行品牌培育。” 京上村村委会主任范建忠介绍道。
按照“阵地亮标识、干部亮承诺、党员亮身份、服务亮标准”的“四亮”要求,马坊乡打造了可看可学的示范型党群服务中心,并评选出“红旗党支部”2个。通过现场比拼、经验共享,为后进支部树立了榜样,也让先进典型得以传经送宝。
此外,马坊乡开展了“党旗红·乡村美”品牌创建行动,培育了“红色代办”“屋檐下的党课”等特色项目,形成了“月月有主题、村村有亮点”的生动局面,不断激励各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领域打造“拿手戏”。
为完善长效体制机制,马坊乡构建了“全链条”服务机制:首问负责制让群众办事不落空,限时办结制让服务承诺不打折,考核评议制让工作成效不注水,由此建立起“需求收集—分类处置—跟踪问效”的闭环管理体系。目前,已累计整改问题217项,群众满意度达96.9%。
区域联动,织密红色阵地服务网
走进寺头村党群服务中心,粉刷洁白的外立面跃入眼中,各类宣传标语整齐张贴于墙面。来到办公区域,工作人员耐心倾听村民诉求,并细致地给予解答和指导……
近年来,马坊乡因村制宜,在10个行政村统筹便民大厅、党员活动室、文化书屋等空间资源,打造了党务、政务、便民服务“一体化”平台,并按照“六有”标准全面升级阵地建设,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寺头村党支部书记杜志文表示:“这样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建新的服务格局,我们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三句话——让党徽在服务窗口闪耀,让制度在活动阵地扎根,让书香在文化空间流淌。”
此外,马坊乡坚持以阵地赋能强化政治功能,以服务延伸打通末梢循环。过去一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0余场,覆盖党员312余人次,依托政策宣讲传播乡村声音,借助党员培训锻造先锋队伍,不断强化党群服务中心的政治属性,使其成为滋养初心的红色学府,让党的各项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纵向构建“基础服务+特色项目”清单体系,将社保办理、就业指导等民生事项与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治理功能有机融合,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4.5%;横向打造“半小时服务圈”,在昔榆高速沿线村增设3处流动服务小站,让政务服务遍及各个角落。
党群连心,架设为民服务连心桥
如何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扎实行动,绘制乡村治理与发展的崭新画卷?
从“先锋力量沉到底”到“青春动能引进来”再到“多元共治聚合力”,马坊乡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治理的深刻内涵。
寺头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张书峰介绍:“我们实行党员包户制度,推行包户‘五必访’机制,即困难群众家中必访、矛盾纠纷现场必访、产业发展一线必访、突发事件现场必访、传统节日必访。”截至目前,全乡党员累计走访500余次,解决实际困难214项。不断下沉先锋力量,设立“党员示范岗”,让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深夜值守的巡逻身影成为最生动的初心注脚。
在实施党员包户制度的同时,马坊乡构建起“专职+志愿”服务双循环,既引入专业社工打造标准化服务,又建立“青春驿站”吸引本土人才12名。通过“服务积分制”“成长导师制”等激励机制,众多返乡青年在矛盾调解中增长才干,在项目攻坚中实现价值。
“四方议事”机制的创新,为马坊乡提供了乡村振兴新动能。“四方议事”机制即村“两委”定方向、社会组织添活力、致富能人献良策、群众代表提诉求。这一机制让乡村规划更接“地气”,让村规民约更显“温度”,也让基层治理在有“法度”的同时兼具“情怀”。如今,全乡已陆续召开议事会15场,收集建议223条,修订村规民约的覆盖率达100%。
记者 张琦 通讯员 曹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