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介休

介休市龙凤镇东宋壁村蝎子养殖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

从“毒虫”到“金矿”的赛道切换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4-23

近日,记者在介休市龙凤镇东宋壁村看到,一座占地1.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内,约90万只蝎子在智能温控系统的精准调控下繁衍生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致富道路拓宽得更广,东宋壁村切换赛道实施产业突围,这些曾蛰伏于山野石缝的节肢动物,如今在村里层层叠叠的蛋托架间穿梭爬行,用带刺的尾针“蛰”开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走进介休市林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车间,温热潮湿的空气中,母蝎背驮近30只幼蝎缓缓移动的景象引人注目。该公司负责人荣大利轻触智能温控仪解释道:“今年首批100万只蝎苗已进入生长期,单只母蝎一年能生产两次,一次产35只幼蝎左右。”据介绍,幼蝎需经8至10个月精细化养殖,方可达到每公斤约1000只的上市规格。

作为药用价值极高的特种经济动物,蝎子养殖技术要求严苛。荣大利回忆2023年创业初期的困境:“温度波动导致蝎群批量死亡,手上被蜇也是常态。”为此,他多次到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取经,在镇村两级协助下,将闲置宅基地改造为标准化养殖场,逐步攻克环境调控、病害防治等技术难关。

记者在养殖基地发现,除了主打的蝎子养殖,车间外还活跃着80只鸡和50只鹅。“这些家禽是循环养殖的关键。”荣大利揭秘道,黄粉虫不仅可以满足蝎群的饲料需求,其虫皮更是禽类的高蛋白补充剂。这种“蝎子-黄粉虫-家禽”的立体养殖模式,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创造了额外收益。

如今,东宋壁村的蝎子养殖基地已经实现订单化养殖,生产出的成品蝎销往广东等地药厂,成为介休市“一镇一业”的标杆。2023年实现200公斤干蝎销售,创收50万元。产业辐射效应同步显现,除直接吸纳本村劳动力外,还带动周边村养殖户参与黄粉虫培育、蝎苗分拣等环节。

“现在干蝎收购价格不仅稳定,而且市场需求量还在增大。”荣大利抚摸着养殖箱感慨道。从山间毒虫到致富良药,这些曾令人望而生畏的生物,正以每亩土地超万元产值的效益,为黄土高原的乡村振兴注入独特活力。

记者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