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4-23
常家庄园美景
在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耸立着一座由青砖灰瓦构筑而成、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大型民居堡寨——常家庄园。它门楼高耸、高墙巍立、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其秀美的姿态在纵横交错的田野和阡陌深处,显得异常耀眼夺目、神秘莫测。
常家庄园是清代第一“儒商世家”常氏家族的宅院,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步入常家庄园,就像翻开一本无声的史书,向人们诉说着常家往昔的荣衰。你可以身着汉服、留影赏花,也可以品书听雨、游学休闲,在这座繁荣又古老的大院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
后街:承载历史与文化
当地有句民谚:“乔家一串院,常家二条街。”明末清初,常氏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九世常万圮、常万达兄弟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西街;常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后街。经过二百多年的修筑,两条大街两侧已均为深宅大院,共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占地60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当时称为山西民居建筑之首。常家的宏庄大院以东西街为界,街北习称“北常”,街南习称“南常”。北常的堂院建筑,连同偏院、客院等共19个大院。每个大院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布局为内外两进、外方内长的两个四合院组合形式。外院临街,大门位东,南楼倒座,内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是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门。里院正面是高大宽敞的五间明楼,楼上是大厅;东西各十间厢房,正中有木牌楼,将里院又隔为前后院。每个大院后面或侧面都有小花园,通往静园。静园之中,名花古木,低亭高阁,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十里堡墙八道堡门环围之下,体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的“八可”追求。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常家庄院连当年面积的四分之一都不到。2000年6月,榆次区委、区政府组织力量,对常家庄园进行全面修复。用了一年多时间,部分庄园旧址全部恢复旧貌,基本上做到了修旧如旧。尽管修复部分只占原庄园的不到四分之一,但其规模已非常可观,基本上保持了庄园风格,以其文化之厚重、雕饰之精微、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观、构思之巧妙、意境之空灵,成为现存的晋商大院中规模最大的庄园。
现向游人开放的常家庄园,总面积达15余万平方米,其中宅院部分约4万余平方米、园林约8万平方米、其他附属设施约3万平方米。主要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而原先的八堡门之一——东北堡门敦艮吉门,则成为庄园标志和游览庄园的入口。
修复后的敦艮吉门周围补起了环围12余万平方米的堡墙,使修复后的常家庄园依然是一个封闭型的整体。跨过二丈五尺宽的拱形石桥,站在一个家园的入口,如果你是初次来此的游客,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七丈二尺高的庄园之门阔大、雄伟。堡门上方有着石刻“敦艮吉”三字,由常炳书写。于敦艮吉门的南北两侧,分别以正楷规正地雕刻有欧阳修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儒雅清气扑面而来。
进入堡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北常”宅院中的后街,原长千余米,现仅存650米。目前开放的就是这后街之北的所有建筑与园林,后街之南的旧宅已不复存在。原是“北常”各堂的宅院和主要供常氏家族消费的铺面,现被常家后人和村民开辟出幌旗相连的饭店和旅游物品小卖部。这条庄园大道的中间,是清嘉庆帝因常氏助军饷军需有大功而封赠九世常万达从二品武功将军,十世常怀每从三品武翼都尉,常怀圩从二品武功将军,常怀玠、常怀环从四品朝议大夫后奉旨而立的四柱三门“承恩”石牌坊。而长街的西端,则是将原西北堡门——效乾门向东移置于此。此门高二丈三尺,下为砖雕垂花三门式,上嵌一丈二尺见方的鱼跃龙门高浮雕砂石壁,石壁的两端各有一处玲珑有致的小空心廊。
在长街北面,是现存的庄园区。其宅院除东端已作为办公区的四个小院外,由东到西依次列着总账房园(后改为常氏笃初学堂)、北祠堂院、静园东院、静园西园、节和堂、人和堂、慎和堂偏院、慎和堂、雍和堂偏院、雍和堂、谦和堂、私塾院、石芸轩书院、养和堂书院、养和堂偏院、养和堂、得趣茶园、体和堂客院、体和堂、广和堂、广和堂偏院、贵和堂偏院、贵和堂、贵和堂后院、贵和堂东新院、贵和堂西新院、贵和堂后院、贵和堂书院。其中属于“十秉”老堂的六座(慎和堂、雍和堂、谦和堂、养和堂、体和堂、贵和堂),属于老堂中分与人和堂、属崇和堂的广和堂,属于“北常”全族共有的场所四座(笃初学堂、祠堂、私塾院、石芸院书院),其余13个院落,则为各堂之附属宅院。
无论后街的南面还是北面,都一个院子紧挨着一个院子,没有一条南北向的通道,成为“临街门户次第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这一堂就是“北常”始祖常万达的“世和堂”。据村中老人讲,街两边的各堂都设有旁门可以相通,而且均留有后门,可以通往车辋村,但后门一关,就成为“躲进大院成一统”的相对封闭独立的体系。
常氏宗祠:见证传承与发展
沿着后街,由东缓缓前行,我们看到的第一座宅院就是“常氏宗祠”,即“北常”祠堂。这是现在北方民居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整的祠堂建筑。
“北常”祠堂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位于“北常”后街的东端北侧,竣工于1882年,耗银两万余两。其院宽为25米,开间为七间之宽,进深长达100余米。院分三门四进,结构舒展大方。祠堂第一进是石围栏外院。外院不仅安装了浑厚质朴的雕柱头围栏,增加了祠堂的威严,还能让人们临街就能看到分踞的石狮、高耸的旗杆、威武的石雕和气势不凡的七间高台歇山式大门楼。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一个家庭富裕以后可以修建宏大高耸、华丽雄伟的院落,但绝不允许在门前竖立旗杆。门前的旗杆,标志着家族中出现中了进士或举人的人物,常家惟一的进士就是常麟书。门楼上悬挂着第十三世常立德题写的“常氏宗祠”及当时山西巡抚曾国荃、赵尔巽赠给常氏的匾额。这些匾额和代表着功名官位的旗杆,就是常家家族荣耀的象征。
拾阶而上,进了祠堂大门,回首而望,你会发现,原来外表巍峨的大门从里面看却是一座面对庭院的大戏台。上方悬挂着曾国荃赠给“世和堂”的“义关风雅”的匾额。整个前院空阔无配房,成为一个能容下几百名观众的大戏院。过去常家商业鼎盛时期,每年年终,上百家商号回来交账后,常家就会在家庙的戏院请当时闻名的戏班演出,一来告慰祖先家业兴旺,二来酬谢各号掌柜一年在外的辛苦。院内栽有槐树松柏,取“怀荫子孙”“万代长青”之意。西边的龙爪槐树荫浓密,这是1879年常家十二世常恰从俄国带回的种子,于祠堂落成时种的。常家人管它叫“子孙槐”。当地有俗语说:“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拐一拐”,以此来说明槐树生命力的持久旺盛。进了依旧是七间宽的二门,就是祠堂正院了,三间门道由前沿福扇遮挡,平常中间迎门的福扇是紧闭的,人们只能从两边进入正院,只有在大年初一、冬至等全族进行祭祖活动和族人迎娶新妇、生子、去世等告祖仪式时,才打开中间的大门。三门两侧的耳房,就是祠堂祭祖或告祖活动时用的软轿、龙杠和餐具等器物的存放处。
进了三门,深深的正院由中间雕梁画栋的献厅(大型祭厅)隔开,分成上下两院。下院的东西配房,供祭祖前长辈休息,或议事时各堂主事人开会使用。献厅是祭祖时摆放供品的地方。上有匾额:“绵瓜瓞”。瓞,瓜蔓。其词源于《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是西周时在开国庆典上所唱的赞歌,其大意是漆水与沮水那边,是周族发祥的源泉,就如瓜蔓一般藤延瓜结,子孙万代,绵绵不绝。
献厅两侧,各有三间游廊,悬挂着清代山西巡抚、榆次县令乃至村民们送给常家的匾额。东西游廊正中各有一个六角小门,东门通向作为祠堂偏院的账房,西门通向静园。从祠堂游廊东侧的小角门进去,是一座典型的小四合院。这里为北常各门的议事之处和总账房。外地商号回来向东家报账后都在这里居住。商号交账后,各号如何抽疲转快,该开什么新字号,均由族中长者在此议定;余金向各门分红,也在这里完成;族中各堂一年来在本族各铺面字号消费后记载的折子同样在此处销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这里改为常氏笃初学堂。
献厅之北是祠堂的主要区域——常氏宗祠的正厅和配厅。正厅报本堂里供着常家历代先祖的木主(俗称牌位),现在正中供有常仲林的雕像。这位手持皮鞭、肩扛羊铲的常氏始祖,默默注视着他的子孙几百年来的兴衰历程。正厅和配厅由六间回廊连接,当时建配厅的时候是准备在正厅供满木主后续用之所。由于战乱,常氏家业败落后家丁大量外迁,东西配房一直闲置未用。
祠堂除了进行典祖仪式外,还进行家族内各种祭祀活动,包括年祭、节拜、婚拜和丧拜。每年春节在乡的常姓族人,都要来常氏宗祠祭拜,人来齐后由年辈最大的人召集,分辈次向祖先灵位行跪拜礼,形式比典祖时简单一些。祠堂于除夕点燃旺火,男子正月初一清晨举行祭祀,女眷正月初二清晨祭祀。供品按家户轮流承担,称为“值年”,一般家户二三十年才能轮到一次。家里生下男孩的,春节时要在祠堂供奉猪头,上面写着男孩的名字和生辰,感谢祖先赐福。按着榆次的风俗,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时,各门先在祠堂祭拜,然后再去上坟祭奠。而族中男女结婚后第二天,新人由家长引领到祠堂认宗,向祖宗跪拜。如有父母亡故,孝子在三五日内脱去孝衣,穿上素淡吉服,抱着去世者新立的牌位,进祠堂跪拜后放在适当的位置,称为立祖。除了年拜,祠堂只开偏门,而且进偏门之前必须洁衣净手。
以前,常氏祠堂一直派有专人守护清扫,早晚上香,除各门为去世的祖、父的生辰、忌辰祭奠,任何人不得入内。到全族祭祀时,掌管礼仪的族长还要专派各堂门年轻弟子先行清扫,以示孝道。年轻弟子也将有资格清扫祠堂视为荣誉。常家鼎盛时,人口过千,仅常万达一支就有数百。上香后,全在院里随厅中钟磬之声跪拜,族长及几个年长者入厅拈香奠酒,场面十分肃穆壮观。站在正厅门前,回首南望,穿过献厅门、三门、二门、石围栏门就可以看到祠堂前的八字形百寿影壁,将三进门严丝合缝地挡住,中规中矩,一如这人家。
静园:融合人文与自然
从常氏宗祠的游廊间的六角门向西,就进入了常家的后花园——静园,这是目前北方最大的私家园林。它与古民居文化融为一体,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极为罕见。在看过一大片一大片的灰色建筑后,这里的绿色让人心境为之清凉。如果说后街上的各堂各院会让人想起这个家族在大漠起家后的艰辛和辉煌,那么静园里的各园各亭就会让人想起常年驻守在乡间的常家女人和孩子们的快乐生活和悠闲雅致。静园占地8万余平方米,是常家后花园的总称。由各堂的花园组成,如谦和堂的菜园、元和堂的花园、清和堂的枣园等。静园初建于乾隆、嘉庆年间,完成于光绪初年,正值我国造园艺术的高峰时期。当时的大江南北涌现出一批可居可赏可游可憩的优秀园林,创造出一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家园,常家静园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修建起来的。因为家族主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难免在修造自己的花园时融入当时南北风情,这就注定了静园所具有的精致、肃静、空灵、通透的文人写意山水风景式的高雅格调和融北方质朴大方与南派小巧细腻于一体的特色。静园是常家原先的杏园、枣园、桑园、花园、菜园等“后园子”的统称,这些听起来像一个个农家小院的园子,其实只是常家读书人对其的一种别称。你看,在菜园中,沿着常年积水的小潭建有甬道、小亭、敞轩;杏园中除了亭台还建有长廊。这些常家人休憩消闲的所在,为整个常家庄院增添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和生气。
2000年,在修复静园时,特地请来国内享有盛名的北京古建园林设计院精心设计,总体策划,并多次邀请中国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郑孝燮、孟兆桢、周维权等现场指导,终使静园在恢复旧貌的基础上重现光彩,将浓郁的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规模上、布局上,还是亭阁建筑、山水经营,都具有“北国民居第一园”宏大而精美的气派。这些山湖水系连成一片,由杏林、狮园、湖区、山区、退园、槐园、可园划成了园中有园的多处风景,从听雨楼后窗看下来,分明有“人在园中观画意,亦被他人当画观”的意趣。
十亩杏林:满园春色正当时
从常氏宗祠的游廊小门出来,沿着一条长长的爬满藤蔓的花架,就进入了杏林。这里是常氏最早建成的园林区。十亩杏林处处花开,雅致风光尽收眼中。杏林深处向游人展示的第一处建筑就是杏坛,上有孔子讲学的雕像,这也成为常氏建杏园本意的佐证。杏花开于农历二月,报春最早,这个时候正是清朝各地举子进京会试之时,故杏花又被称为“及第花”,作为文化世家的常家,自然对这个吉利的花名非常偏爱。
杏林的东西两侧各有28间长廊,廊壁镶嵌有56方清代名家名联。长廊的两端,又各有两个“看楼”把着杏林之角,中有四亭,临街两亭悬着“景星”“庆云”的题匾。这有两个出处:古舜时,政教无私,天上的德星“景星”出现;古尧时,天上则出现过五彩云霞,以示盛世。这两处亭名表达了主人对圣君治世下的盛世期盼。园中两亭则以“披风”“枕霞”命名,这又是中国古来文人寄情山水的典型写照。常家的四亭寄世寄情,儒商家族双重心理显现无遗。
在杏林的西北侧正对着静园门有一处影壁。常家庄园影壁86处,风格各一。这一处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处“八卦”影壁。在八卦影壁的两侧,是四个制作精美的砖雕壁挂,俗称“花墙”。这四个壁挂,均呈插屏形,一对为夔龙图案的插架,一对为草龙图案的插架,砖雕画心分别为水仙、青莲、菊花、梅花,依次为春、夏、秋、冬四季盛开的花卉,故名“四季花”。
这组砖雕挂屏,画面生动鲜活、构图新颖别致、雕工细腻传神,带有明显的南派雕刻风格。据说,这些挂屏是在清道光年间,即“北常”后街园林建筑的高峰时期,由离车辋村不远的上丁里村一位姓赵的商人亲自从扬州护送到此。它与静园门庭内两侧镶嵌的四季花壁挂是同一时期、同一产地的作品。但四季花壁挂的做工更为精美,并附有阳雕诗词,有蝶样、鹤样等图案,古人有语:八十为鹤,九十为猫,寓意吉祥长寿。连成一线的八卦影壁与四季花壁挂的两端各有一截起伏的云墙。云墙,又名龙背墙,为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隔墙,墙面隔不了几步就开有一窗,形态各异,就像一个个取景框,从窗中能看到静园山水,真可谓一窗一风景。云墙和祠堂正厅山墙相连,西接节和堂后墙,将杏林从静园中相对隔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园中园。
四季花壁挂中间,分东西各开有一个小洞门,西边通往占地百亩的主园山水相间的真意区,东边则通往另一个园中园——狮园。
过了影壁,顺着游廊前行,便到了狮园,也叫百狮园。大大小小的狮子层次分立,常有游人想数数是不是有一百只,但数来数去就会发现越数越多,这儿那儿的草丛里还藏着一个小狮子,雌狮的背上还趴着一只小狮子,让人眼花缭乱。细细观察,会发现狮园里的狮子形态各异,雕刻手法有的粗糙、有的精细,有的凶猛、有的雍容。
狮园通往静园的圆门两边有着双层砖雕博古架,做工古朴而精致,并刻有楹联:“奇石含尽千古秀,异花常在四时春”。
昭余湖:碧水清波泛涟漪
和其他晋商大院相比,常家庄园的特殊在于有一处静园,静园之美赋予常家庄园无与伦比的灵气。而静园之美之灵则在于它的水系。静园水系的源头在东端,在不高的石岸上,数股清澈的泉水泻入石潭,不等你到跟前,就听见淙淙水声如瑟如琴,叮咚作响,这就是琴泉了。琴泉之潭清澈见底,潭底卵石随着熠熠水波似乎摇摇欲动,此潭亦名小石潭,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潭水同名。小石潭的北岸,蜿蜒着一脉溪水,湍湍向西。
顺曲溪而下,就是湖面有11亩之大的昭余湖了。别看湖不大,来头不小。当年大禹治水时有“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典故,但其实那时候还没有晋阳这个地名,当时的晋中盆地是一片被称作昭余祁泽的汪洋地带,中心在“祁”一带,也是今天祁县的来历。大禹治水后,昭余祁泽大部分水退入黄河,在晋中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有的存留至今。车辋村历史上多有盐碱洼地,常家庄园的中心原先也是这样的洼地,并长年积水,长满芦苇。由于它是昭余祁泽残存为数不多的遗迹,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为昭余湖。
如果你夏日来这里游玩,可看到湖面绽放着朵朵睡莲,洁白娴静,随波轻荡。莲下是尾尾红鱼,悠然而过,隐隐可现。投一枚石子入水,鱼儿忽地四处惊散,但见涟漪淡淡,不知湖水深深。湖边山石磊磊,步步为景。据说园中水系全用石头包装。常氏当年修园,用石豪奢,从岸到底全用大卵石铺就。而叠岸的石壁与岸畔、林间点缀的石头,几乎全部出自太行山大峡谷中经千万年山洪冲刷的大山石。这种巨石呈青色,间夹有黄白、青、兰、黑、淡红等杂色纹理,形似虎纹豹斑,所以被称为虎皮石,水为园之风姿,石为园之风骨。触目皆是的虎皮石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静园山水间,自有一种阳刚精神、磅礴气势。
昭余湖畔,兀起静园中的观稼阁总高29米,为明三暗五的阁楼,是静园的主体建筑。上得楼来,近可观常氏连绵宅院,远可览周遭大片田地农舍。
与观稼阁隔湖相望的是如榭似舫的听雨轩。在园林中,轩是最有特色的建筑。听雨轩之名想来取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知是常家哪位所取,其心境推测之下竟和《红楼梦》中林妹妹相似,她也独爱李商隐此诗句。听雨轩前为抱厦,三面游廊,主体则为歇山式三开间厅堂。这种格局下,人们从四面看去,会有景致各不同的收获。
静园中的另一处轩则是知味轩,雄踞可园北端的叠石之上,是一处介乎亭、轩之间的小三门悬山顶建筑,四面皆有石,登轩如在山巅,背后则是平坦的百花争艳的可园,若平若险,不知主人欲解何味?走在可园的15间直角形沿墙廊中,可以一边欣赏园中的花木,一边领悟廊上镶嵌的唐诗山水人物画碑刻,柳宗元、孟浩然、韦应物等名家的诗作,在这里都以书画的形式展现,构图精美、诗意浓郁、笔力浑厚。随坡而上的长廊之后就是隔花相望的枕霞亭,既是可园的园门,又与遐园相通,此亭似隐非隐,进一亭而观两园,足见匠心。小小的遐园,厅、堂、亭、台、阁都精巧别致,是主人读书聚友、吟诗作画之所在,颇有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风格。而院中水池被称为洗笔池,据说由于常氏子弟吟诗作画成风,小池中的水常被用来洗毛笔而呈淡黑色,连池旁的石头也留下了淡淡的墨痕。
石芸轩书院:花香更带翰墨香
常家发达后,几世常氏都是在自己的书院中得到最初的教育。常家有训,后辈中功课不好者不得经商,其成人之后,给一块土地,自谋耕织。功课优异者接手商道,即所谓“学而优则贾”。得孔孟儒家文化神韵的子孙们,接过前辈账簿,走万里茶道,下武夷、走河川、北上恰克图,自能活跃常家先人开创的商道,自能延续常家先人旨意,把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完美体现于经营之道。
从由传世精品《石芸轩法帖》而得名的石芸轩书院,是“北常”家族培育后代的族中公共场所。书院位居后街中端,是一处园林式建筑,共分三院:东边小院是常氏当年17所私塾中的一所,内院正厅十间,由福扇分成一明两暗的正三间房,是先生会客、读书、披阅和学生入学拜师之处;两边各两间,是先生的起居间。外院正厅五间,西厢房五间,是先生讲课的地方。东厢房则是厨房,书童和厨师也在这儿休息。
西边小院是当年养和堂主人、进士常麟书的小书院。有正房四间,用于主人会客与小憩,西房三间,用于读书、吟诗、作画。常麟书一生著作等身,计有56部作品,其中许多书稿都是在这个书屋里完成的。常麟书字约斋,也正是这个书院的斋名。
两院之间,即为常立方亲书“石芸轩”匾额的大书院。这个书院的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德有邻”“志于道”“学而思”和“思无邪”命名,是琴、棋、书、画亭,正面廊中镶嵌有书法石刻中的瑰宝《石芸轩法帖》。
东廊为十丈长的又一书法石刻珍品《听雨楼法帖》。《听雨楼法帖》分南北二本,南帖为清代周於礼所刻。
西廊长十丈,是常家自己的遗墨法帖,搜集了常立方、常赞春、常旭春等常氏名家的书法精品。作品以砖雕阳刻而成,是低于前贤的自谦,没有拓印传世的必要,留下来仅供自家子弟临摹。其中常赞春的篆书、常旭春的行楷,在清末曾名重一时,这些作品是中国书法界不可多得的精品。
常家庄园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色,无处不散发着敦厚典雅的儒家文化品位。庭院深深,当我们走过,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儒商第一家的风骨与气魄。
本期人文读本文字资料参考书籍:晋中历史文化丛书名胜卷《山川揽胜》(黄耀春主编)、《儒商门第——常家庄园》(谢燕、刘欣宇著),文章有增减,由李娟整理,程婧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