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4-21
祁太秧歌《偷南瓜》
4月9日上午,阳光倾洒,太谷区北洸乡井神村桃花节热闹非凡。山西建桃晋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迈着轻盈的步伐登上舞台,表演祁太秧歌《偷南瓜》。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念都韵味十足,精彩的表演让村民们沉浸其中。
在三晋大地上,祁太秧歌已传唱数百年。2008年,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祁太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伴随着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以太谷、祁县为核心,辐射到介休、平遥等多地,属于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
祁太秧歌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祁太秧歌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曲调多样性,一曲一调,一调一事,现在被记载下来的就有300多种,如《看秧歌》《做小衫衫》《送樱桃》等。
祁太秧歌分生、旦、丑三个行当。生,分为文生、武生、老生、须生、娃娃生等;旦,分为花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妖旦等;丑,分为小丑和大丑。在表演形式上,祁太秧歌以载歌载舞为主,包括梢子功、水袖功、须功、手绢功等,舞台美术为砌末装置,服装、道具及脸谱基本与晋剧相同。
在传承与发展中,祁太秧歌也在探索着新的可能性。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每一位祁太秧歌传承人面临的共同课题。夜幕低垂,古巷悠悠,踏入太谷古城,古宅茶香中祁太秧歌悠扬响起。在建桃晋秧艺术研究院,很多年轻人穿上戏服体验祁太秧歌的韵味,作为祁太秧歌传习所,这里成为戏迷学习、交流的场所。
“通过舞动辫子的技巧展示人物在剧中的情感起伏,刚柔并济的双剑讲究一招一式的配合,吹胡子瞪眼的髯口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贵明对祁太秧歌的表演技巧如数家珍,“祁太秧歌的曲调非常丰富,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能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曲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几百个秧歌曲调各有特点,韵味也各不相同,有的以曲调优美、秀丽,节奏舒展、抒情性强见长,如《绣花灯》《采棉花》等;有的则以节奏紧凑、音调简洁,似说似唱、善于叙事著称,如《换碗》《洗衣计》等;有的又因曲调较快、活泼,风格清新、开朗,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如《看秧歌》《大挑菜》等。”
祁太秧歌的歌词也非常具有生活化与口语化。依儿哟、呀得儿丢、衣打去、晦得儿……用虚字衬词,有许多歌词都和说话一样。这种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让祁太秧歌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今年年初,在太谷区南城区北沙河村戏台上,来自太谷美韵秧歌剧团的演员们演出了《送樱桃》《割田》《劝戒烟》《偷点心》等15部太谷秧歌传统曲目,让观众过足了戏瘾。
在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匠心传承下,祁太秧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祁太秧歌走进山西农业大学,为同学们带去《上包头》《卖高底》和《接亲家》等经典曲目。《上包头》描绘出一幅感人至深的夫妻别离画面;《卖高底》则以轻快诙谐的剧情,呈现出民众的日常琐事;《接亲家》以喜剧形式反映民众的困境与努力抗争,令人深思。演员们优美精湛的唱腔、诙谐有趣的表演,生动展现出市井百态,赢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孙贵明表示,传承不仅仅是复制过去,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要注重祁太秧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比如与舞蹈、影视作品的融合,创造出更多元、更富有时代感的作品。我市各地的秧歌剧团也在不断地传承创新着祁太秧歌,在传承一些传统曲目的同时,也创作编排了《孟母三迁》《姊妹易嫁》《福寿图》等新编曲目。
祁太秧歌作为根植于民间沃土的艺术瑰宝,承载着三晋大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它正以崭新的姿态绽放光彩,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记者 王爱媛 图/记者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