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4-18
后沟古村古朴的村落风貌
“这里的古建古树,每一处都蕴藏着独特的韵味;这里的山水花草,每一景都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人文生态,每一种都值得细细品味。”清明节期间,不少游客携亲友来到榆次后沟古村,体验当地的传统农耕文化,享受古村的休闲与宁静。吃了当地村民磨的手工豆腐、喝了农家酿的美酒,人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这是晋中“休闲度假美食之旅”的寻常一天——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融入山水、触摸文化的“归人”。
位于榆次区东赵乡的后沟村,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后沟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19年,其完整保存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诸多形态,被誉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为了让古村焕发生机,近年来,后沟村一手抓传统民居的修缮修复,一手抓新村建设,坚持做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传统村落保护“齐步走”,着力打造环境优美、风貌协调、特色彰显的传统村落。
依托景区地域特色、地形特点,后沟村采取“保护与开发并举、产业与文化共融”的发展策略,打造了文昌阁、将军院、老酒坊、老醋坊等30余处景点,常态化开展民俗表演、文艺比赛、技艺展示、农耕体验等活动,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回古村入住,进行非遗制作、展示、体验,保留、传承民俗文化。
“早就听说后沟古村了,尤其是这些年,周围的朋友都来体验过,所以我一直计划要来这里,今天终于如愿了。孩子们来这儿,可以感受老祖宗的生活智慧。”来自太原的游客王娜,趁着节假日,带着一家人来后沟古村游玩。她高兴地说:“我们品尝了传统手工制作的豆腐,孩子还在豆腐坊观察、体验了豆腐的制作过程。每一道工艺都是原生态的,简直是古人生活形态的活教材。”
古庙、古碑、古树、古宅,古韵悠悠;民宿、民艺、民乐、农博、影视,别具特色;豆腐坊、酒坊、酱油坊、醋坊、磨坊,星罗棋布。后沟古村将原汁原味的古朴藏在整个村庄里、藏在每一处细节里。后沟古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林深介绍:“后沟古村景区古建星罗密布、业态独具特色,20%的农户依托景区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70%以上的农产品依托景区就地消化。”清明节期间,后沟古村还推出了学习家文化、制作青团、手绘风筝、剪纸、插柳射柳、神泉春浴、亲子拔河、歌曲演出、《后沟千古情》演绎等活动,打造人文民俗文化体验盛会。
“这里的风景、建筑、人物、民俗活动,都是创作的好素材。来到后沟古村,仿佛进入了一个素材宝库,每一处都值得好好品味、琢磨。”游客张菲是一名大学生,这些天,她约了好友来后沟古村采风。近年来,到后沟古村研学、写生的游客越来越多,与时俱进的后沟古村便以“农耕文化”与“非遗展示”为支点,依托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黄土农耕文化优势,高质量打造文旅研学写生基地,实现了从“单一种植业”到“农文旅融合”的蜕变。
张俊文是土生土长的后沟村人,之前一直在外地做服装生意,随着后沟村发展越来越好,他便回村在自家院子开起了农家乐。“我这里有本地的豆腐,还有南瓜丸子、笨鸡蛋、野菜、槐花不烂子等。”介绍起后沟村的特色美食,张俊文如数家珍。现在,许许多多的老房子,因为变换用途而“活”起来,农家乐的生意渐渐在村里形成了气候。“我们有四间窑洞房,主打的特色菜食材都是绿色天然的,游客都愿意来。”张俊文说。乘着旅游的“东风”,像张俊文这样的后沟人有很多,他们在家门口摆起小吃摊、开起农家乐、当上景区导游,吃上了“旅游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后沟古村,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让人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而古朴的精神家园。
文 / 记者 张颖
图 / 记者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