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赋能千行百业 助力转型发展

“微短剧+”:小屏幕孕育新业态

来源:山西新闻网时间:2025-04-14

“光影临汾·中国精品微短剧之夜”央视录制现场。

临汾百部精品微短剧启动仪式现场。

微短剧《我们在哪里见过》在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取景拍摄。通讯员摄

工作人员正忙着剪辑视频。记者韩乐摄

  今年初,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推出春节档作品《过年好之花馍馍和马卡龙》上线48小时,全网综合曝光超1亿,登上优酷短剧榜第二名,带动霍州年馍省外订单大幅增长,展示了微短剧赋能经济发展的“大力量”。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微短剧近年来发展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并通过“微短剧+”模式,向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多元领域延伸,在推介地方品牌和文化、促进就业和消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政策引领下,“微短剧+”蓬勃开展,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结合,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内容提质升级,赋能千行百业。临汾、大同、晋中、阳泉等地敏锐地把握机遇,积极布局微短剧产业,通过资金支持、配套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一条龙”服务,构建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努力通过小屏幕的微光星火点亮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刚刚起步的山西微短剧产业,发展有声有色、态势喜人。内容创新上,创作者们将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建等通过微短剧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领略到三晋文化的魅力。生态培育上,各地及有关部门引进头部平台企业,完善内容评审、拍摄场景、器材及服装化妆道具等产业配套,促进了微短剧全产业链发展。

  微短剧的兴起,成为当下山西经济追“新”谋“智”、探索转型突围路径的又一写照,折射出新业态的成长和市场创新求变的热情。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古建大省的山西,站在微短剧行业风口上,面向厚重历史文化、面向千行百业,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丰富拓展微短剧题材、体裁,激发各界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的生动讲述,带动形成更多新的产业增长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张巨峰

小故事传递大能量 微镜头记录新时代

临汾:打造“微短剧之城”

  在临汾,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的脉搏正通过微短剧悄然碰撞,产生一连串奇妙的化学反应。

  该市首部文旅精品微短剧《回家的最后一班公交》,以父母期待子女回家过年的故事为主线,于光影中见真情;首部教育题材精品微短剧《一路向前》,聚焦青少年成长主题,讲述几名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困惑、挑战与蜕变;《以爱之名》聚焦乡村振兴、青年回乡创业题材……一部部以临汾历史文化为底色、以市井烟火为脚本的微短剧,让古都平阳“活”在镜头里,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沉浸式剧场”。

  去年以来,临汾市发力抢跑微短剧这一新兴产业赛道,全力打造“微短剧之城”,通过“拍一部剧、火一个景、兴一方业”的产业逻辑,推动当地文旅与数字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创新引领 搭上流量快车

  2024年8月13日,“腾讯视频精品微短剧基地”揭牌和“跟着微短剧游临汾”启动仪式在临汾市涝洰河生态景区举行,吸引众多微短剧创作者和微短剧企业会聚临汾。

  当天,《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临汾市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从微短剧创作生产、市场主体培育、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吹响了临汾“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打造微短剧之城”的进军号角。

  两个月后,“中国精品微短剧之夜”花落临汾。“光影临汾·中国精品微短剧之夜”系列活动于2024年10月21日在临汾举行,央视频(临汾)精品微短剧共创点揭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与临汾携手,通过发布全国“好剧榜”“上新榜”,对一系列精品力作进行推介,展现微短剧行业的新气象。

  “我的家乡也抓住了微短剧的流量风口,给临汾点赞,期待更多微短剧在临汾拍摄,助力家乡持续火爆出圈。”2024年12月30日,临汾市首部微短剧《夏日千歌》在抖音平台正式上线。这部剧中,临汾汾河文化生态景区的旖旎风光、萱楼的秀美壮丽以及贡院街、财神楼等街道、街景,成为众多网友讨论的热点。

  3月23日,临汾启动“百部精品微短剧”计划,将传统文化转化为100个微短剧选题,让沉睡的文物在数字叙事中焕发新生。当天,《机甲逆袭路》《临汾·时光之网》《婚婚来迟》等10余部微短剧同步开机。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临汾广播电视台分别与全市17个县(市、区)及临汾经济开发区签下微短剧拍摄协议。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临汾精品微短剧共创中心揭牌,“春秋晋国影视城拍摄基地”“王府井拍摄基地”“嗨嘟拍摄基地”“乾镜拍摄基地”授牌,翻开了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崭新篇章。

跨界联动 赋能千行百业

  家庭伦理、职场逆袭、穿越玄幻……近日上新的几部热门微短剧,它们的拍摄地不在国内知名影视基地,而是在临汾。

  一墙之隔,两方天地。法庭、派出所、实验室、医院病房、手术室……在这里可以一秒穿越到现代,须臾又从现代法庭梦回春秋晋国,每道门后都是包罗万象的拍摄场景。

  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位于临汾经济开发区王府井尚城B座,总面积2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性办公场所和拍摄场地等,打造集创意策划、编剧创作、道具服装、拍摄制作、发行推广、商业变现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以“精品微短剧+”的品牌效应赋能千行百业。

  1月21日,精品微短剧《过年好之花馍馍和马卡龙》上映春节档,以霍州年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剧情切入点,在临汾多地取景拍摄。剧中呈现的“花馍馍”霍州年馍迎来购买热,广州、江苏、山东等地订单不断。

  山西华尧文化服饰有限公司依托成熟的服装设计团队和生产线,为剧组提供题材多样、类型丰富的影视服装定制服务。公司经理李欣表示,将借着微短剧产业发展东风,把临汾的文化、旅游、民俗和传统工艺等融入服装设计,推动微短剧同款服装的联名销售,拓宽市场渠道。

  “《夏日千歌》拍摄时需要群演,我报名过了一把演员瘾。剧组发盒饭,工资日结,普通人也享受到微短剧发展带来的红利。”市民张女士回忆起首次当群演的经历,依旧兴奋不已。

  截至目前,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签约入驻了开心麻花、浙江亮光、春秋映画、文武时代、陕西四月等40余家相关影视企业,22部精品微短剧相继摄制,18部顺利杀青,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后期特效,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厚植沃土 迈向价值高地

  如何才能推动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以“短而精、小而美、剧有品”“微而不弱、短而不浅”为发展方向,秉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理念,推出具有临汾特色的“微短剧+文旅”“微短剧+学法”“微短剧+科普”“微短剧+经典”“微短剧+品牌”“微短剧+非遗”六大创作计划,临汾17个县(市、区)一县一方案,制定了当地IP文化和IP属性,通过微短剧呈现给广大观众。

  微短剧《云丘密友机械心》导演李涛亮表示,被云丘山的美景打动,会在影片中植入更多临汾特色、乡宁特色,用过硬的拍摄技术和精良的后期制作,呈现高质量的微短剧。

  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运营负责人李臻介绍,基地成立了微短剧内容评审临汾工作站,为微短剧企业提供高效审查服务和专项指导,并设立全市首只5000万元投拍基金。同时,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从剧组拍摄前的场景选址、开机仪式策划,到拍摄期间的住宿、餐饮、用车、群演招募、道具协调等全过程跟踪服务。

  重庆四月联盟是短剧制作公司的红榜代表,短短数月,已成功注册临汾经济开发区四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落地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目前已投拍了5部微短剧。

  据了解,临汾市目前已有6部作品在抖音、优酷等平台上线。《夏日千歌》《白茶清欢无别事》双双登陆短剧热力榜。《小小萌宝竟是月老》等作品上线热度持续攀升,6部上线作品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1亿次。在今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上,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获得“金鹏指数”微短剧新质榜荣誉,入选“金鹏指数·2024年中国微短剧基地排行TOP10”,是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地。

记者 郭玉琴

大同:以微短剧流量吸引文旅“留量”

  “我们正在创作的这部剧,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同市几个普通家庭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为主题,反映大同从‘煤都’向文化旅游城市的转型蝶变。”4月10日,在大同市克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微短剧《云中烟火三十载》(暂定名)的制片人魏莱正与编剧团队讨论剧本细节,气氛紧张而热烈。

  “立足大同、瞄准全国,我们与本地多个编剧团队合作,将在剧中适当加入大同方言,用微短剧展现云中大地的风土人情。”魏莱表示,该剧将于今年夏季开拍,制作完成后将在抖音、快手等各家网络平台播放,目标是播放量100万次以上。

  近年来,随着微短剧快速崛起,大同市积极推进“文旅+微短剧”业态繁荣发展,本着“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原则,以“跟着短剧游大同”等活动为载体,将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大同古城等优质文旅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旅IP。同时,该市持续拓展微短剧的应用场景和价值空间,深度参与千行百业运营模式与价值链条的重构,加快培育构建“微短剧+”全产业生态圈。

  截至2024年12月底,大同市文旅局共举办演员海选5场(次),所推出的《遇见一千年后的你》《林家父子的梦想和解》《梦想重生记》《悬寺惊梦》等15部成品短剧,从策划编排、演员海选到实景拍摄均在大同完成。短剧以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李二口长城、灵丘县觉山寺等文化名片为主题,立体化、多角度展示大同风貌,上线后全网观看量达1000万次以上。

  通过“内容+场景+传播”的创新模式,微短剧有效推介了文旅资源、激活了文旅消费,成为拉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大同土林地质公园旅游的北京市民黄玮表示,正是《梦想重生记》中大同土林沧桑奇秀之美,吸引其来同旅游。

  为进一步推动微短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今年3月,大同市政府出台了《支持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从作品创作、主题创作、精品创作、企业发展、园区建设、品牌创建、人才引进、研发创新等方面,对拍摄体现大同元素、讲述大同故事,并达到相关要求的微短剧作品,予以“真金白银”的扶持奖励。

记者 李强

晋中:全链条服务推进产业集聚

  在晋中(榆次)数字文化产业园里,一栋栋写字楼鳞次栉比。微短剧、微短视频板块集聚在3号楼“数殿”。晋中(榆次)数字文化产业园项目是当地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点项目,于2024年5月投入运营。目前,围绕微短剧、微短视频的创作、拍摄、制作、审核、播出、投放、运营等环节,产业园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这里也是抖音集团在华北地区唯一一家短视频创作基地。

  4月10日下午3时,记者走进央广视讯短剧运营部,键盘和鼠标的操作声此起彼伏,平台管理组和账号运营组工作人员分工有序各自忙碌着。

  产业园负责人介绍,依托头部企业的品牌效应、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高效的服务,园区目前吸引了48家企业入驻,去年共出品105部微短剧作品,涉及文旅、电商、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预计2025年产值可达2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园区与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共同打造的省级“微短剧”审核中心即将入驻,届时将优化审核流程,大幅提高审核速度,赋能微短剧企业提质增效。

  “近一年来,从经营许可证、文网文许可证、ICP许可证的‘三证办理’,到为企业搭建基金平台、解决拍摄资金等一系列举措,我们切身感受到园区高效优质的服务。”山西佐一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放说。该公司去年制作出品的微短剧《嗨1995》,荣获爱奇艺年度观众喜爱短剧及年度短剧优秀编剧两大奖项。

  产业园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将立足数字文化产业新风口,以“微短剧”为突破口,打造全链路业态、培育产业集群,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同时,立足大学城地域优势,进一步打好“大学牌”,推进高校、企业共建合作,以“微短剧+”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 韩乐

阳泉:抢抓机遇擦亮地域文化名片

  今年以来,阳泉市聚焦微短剧发展新机遇,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扶持精品创作、推动跨界融合等举措,助力微短剧产业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旅资源,持续优化广电视听创作生态。去年,阳泉成功承办“娘子关·山西电视剧周”,吸引全国影视行业专家、制作团队齐聚,围绕微短剧创作开展专题培训、项目对接等活动。借此契机,阳泉3家市县级播出机构正式加入山西电视剧展播联盟,打通“创作—生产—传播”全链条,为本土微短剧走向更广阔市场搭建桥梁。

  在产业扶持方面,阳泉精准盘活城区空闲楼盘及园区资源,通过实地考察、政策对接等吸引企业落地,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文创产业集聚发展双向赋能。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多家省内外影视企业签约入驻,为微短剧精品化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在内容创新与跨界融合上,阳泉紧扣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动“微短剧+文旅”“微短剧+品牌”模式落地。微短剧《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取景,以工业遗址为背景演绎时代故事;阳泉籍演员王鹤鸣担任出品人的《超能萌宝》则创新“微短剧+品牌”商业模式,将娘子关瀑布、大汖古村等自然人文景观融入剧情,实现产品植入与地域宣传双赢。这些作品通过网络平台播出后,相关取景地搜索量环比增长超20%,成为阳泉城市形象的“流动名片”。

  据悉,下一步阳泉将聚焦政策扶持、人才培育、产业配套等关键环节,计划出台专项奖励措施,建设标准化拍摄基地,推动形成“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全产业链生态,持续放大微短剧对文旅品牌的提升效应,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