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从“一时热”到“一直热”

——忻州古城招商运营一体化带来的启示

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04-13

短短几年时间,忻州古城迅速蹿红,挺进我省旅游景区第一方阵,节假日期间游客接待量多次位于全省景区首位。今年春节期间,忻州古城客流量更以同比78.6%的增幅,再次遥遥领先。

走进忻州古城,青石板路两侧,明清古建韵味十足;特色小吃街上,美食香味扑鼻而来;非遗体验馆里,精湛技艺让人惊叹……忻州古城独特的文旅体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背后,是忻州市主动引进和吸收“袁家村”模式,积极实施招商、运营一体化,探索出的“政府主导、专业运营、文化赋能、多元共赢”发展模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生,更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创新机制

引进专业团队 激活古城潜力

忻州境内旅游资源富集,五台山、雁门关蜚声中外,偏关老牛湾、宁武芦芽山、奇村温泉声名远播。

如何将域内景点联动起来,忻州文旅业急需建设旅游中转枢纽,服务于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个全省重大战略。加之忻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紧邻太原、坐拥奇村温泉的忻州古城便提上议程——古为今用,活化古城。

忻州古称秀容,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在寻找忻州古城保护利用方式的过程中,袁家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思路和做法,引起了忻州的兴趣。经过实地考察,忻州提出与袁家村进行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打造“一座可持续发展的民生之城、产城融合的创新之城、转型发展的活力之城”,让这座千年古城文脉永续流传,再现昔日辉煌。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忻州古城再次取得不俗成绩,三天时间景区收入859.9万元、人流量达24.14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55.09%和29.99%。“忻州古城保护活化能取得成功,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景区建设之初,一改以往诸多景区重建设轻运营的积弊,引进先进管理运营团队,群策群力复现明清时期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景象。”山西秀容古城袁家村策划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洋说。

正是抓住了景区运营这个核心,忻州古城跳出传统景区门票经济思维,在“招商与运营一体化”策略下,建立“统一规划、集中招商、全程管理”机制,从商户筛选到业态布局,从店铺装修到品牌推广,运营团队全程把控。入驻商户从2019年国庆整体试运营的260多户增加到现在600余家,忻州古城“一店一品”特色鲜明,形成“绝不重复”的消费吸引力。

文化赋能

破解千城一面 打造特色品牌

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评定,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忻州古城热度逐年提升。

清明假日期间,忻州古城围绕“春风十里古城寻趣”主题,推出系列活动。来自内蒙古的游客刘捷女士说:“忻州古城活动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创意,孩子参与手工体验后还收到了纪念品,体验感十足。”

从不收门票、免费停车,到小吃齐全、价格亲民,忻州古城在一波波流量中一跃成为热门景区。作为景区“操盘手”,汪洋表示,文旅发展的根本在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唯有回归文化本位,找到地方文旅特色,用创新激活历史基因,方能让“流量”成“留量”。

为此,袁家村团队在忻州古城首先打造特有文化活动,策划实施“中国年在忻州”系列活动、“中国端午,自在忻州”主题庆祝活动,推出《貂蝉拜月》《元好问》等系列沉浸式表演,投资开发我省首例近距离互动式沉浸演艺项目《遇见秀容》等。最为人称道的是,将忻州所辖县(市区)文化浓缩成14个主题院落,轮番上演河曲二人台、北路梆子、代县挠阁、神池道情等,让游客“走进一城遍览一域”。针对非遗大多以身口相传延续的实际,忻州古城坚持活态传承民间手艺、传统文化,已打造7家传统手工作坊。

于城市而言,年轻群体是活力的象征,也是活力的源泉。汪洋说,现在忻州古城成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对接省内外艺术设计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美术写生基地、艺术创作基地,建立文旅+产业孵化平台,以文化基因贯穿始终,打造文创特有品牌。

全域联动

力促产城融合 创优游览环境

“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1221年,太原秀容(今忻州忻府区)人元好问回忆起儿时情景,提笔写下了这首寄托思乡之情的《家山归梦图》。

而今元好问所怀念的家乡,正在发生着美丽的蜕变。白天游古城,晚上泡温泉,品尝杂粮宴,成为越来越多外地游客的自选“套餐”。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价值,在忻州古城活化保护过程中得到生动体现。”汪洋由衷地说。忻州古城一纵五街五十二条巷内,全天候开放29座卫生间,专人负责清扫、维护,人流高峰期时增置移动卫生间。景区内80%的工作人员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长期驻扎应急救援大队,停车场设置有警务站、应急警务车,建立特种设备台账,增设信号基站。

“有形之手”的大力托举,让袁家村团队大展身手。围绕“中国杂粮之都、温泉康养之都、东方佛教文化之都”3个核心要点,精准定位“太原后花园”“五台山客源中转站”,忻州古城构建起11个夜游功能板块,推出多样化特色集市,初步形成本地生活圈、省内休闲圈、京津冀康养圈三级客源市场。累计接待游客人数从2019年的约300万人次猛增至去年的1400多万人次,而且创下了自景区开放以来投诉率为零的成绩。

古城人气提升,本地居民是直接受益者。忻州古城融媒体负责人张如亭介绍,目前已经有3400余名忻州本地居民在古城就业创业,其中包括300多名古城老住户。56岁的徐智勇是忻府区豆罗镇的脱贫户,在古城内经营着一家蒸肉馆。他说:“蒸肉是忻定原一带的特色美食,酥软咸香,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1万块钱。”

一度沉寂的忻州古城而今声誉鹊起,其探索启示:在保护与开发的天平上,把握好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度,找准特色文化与市场规律的平衡点,古城就能“活”在当下,赢得未来。(记者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