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雨落杏花村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4-11

安培君

如果那场雨有记忆的话,它应该记得那个隔着雨帘遥望杏花村的女子。清明时节去探访杏花村酒厂,是我能想到的最兴之所至的事情。纵然“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所在地仍存在争议,但我心中笃定地认为,“杏花村”就是眼前这座汾阳的古村落。

那飘香的酒酿香气,隔着雨帘,飘飘摇摇钻进我的鼻腔,窜入心房,这让我更进一步确定,无需“借问酒家何处有”,眼前这座驰名酒厂已悄然给出了答案。赶在清明时节去探访杏花村,就更增添了一分文化背后的深意。汾酒的文化,藏在诗里,更藏在遥远的历史中。

早在1982年,考古队在杏花村遗址发掘出了“小口尖底瓮”,将杏花村的酿酒史推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那时的中原文化正处于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火与陶创造出了小口尖底样的容器,盛放谷物,尝试酿酒。汾酒传奇在6000多年前悄然上演,见证了中国白酒的发展历史。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汾酒开始成名,在杏花村酒名中首次出现“汾”字。《北齐书》记载:“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这里的“帝”指的是北齐武成帝高湛,这里的“汝”则是康舒王孝瑜。这封首次提及“汾清”的信不仅体现了当时皇室对汾酒的喜爱,也表明汾酒在北齐时期的盛名。

而明清时期,随着山西商帮的崛起,汾酒及汾酒酿造技艺跟随晋商的脚步传播到了海内外,从华北、华东、东北到俄罗斯,哪里有晋商的商号,哪里就有汾酒的身影。尤其到了清代中后期,晋商以票号业称雄天下,一时鼎盛无二,杏花村汾酒的美名更是传遍大江南北,更连带传播而出的还有汾酒字号的烧锅及酿造技艺。

在汾酒厂,我兜兜转转欲寻访杏花村酿得美酒的秘密,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有人说,是因为汾阳地理条件独特,具有优良的地下水资源和特有的微生物群,是大自然的厚爱赐予汾酒独特的清香和绵厚的余味。而更多的人告诉我,是一代代酿酒人的匠心成就了“汾”字号的金字招牌。

走进汾酒博物馆,一一走过那些历史的陈列,时光仿佛在这里浓缩了、凝聚了,数千年间的时光,就在这些精美的酒具,不,它们现在俨然是珍贵的出土文物之间,悄然流逝了。流走的是历史,留存的是记忆,迭代更新的酿造技术在匆匆岁月里淘洗着、锤炼着,成就着新的汾酒的美味与甘醇。尽头处,酿酒师傅正在展示古法酿酒,一阵歌声让我热血沸腾:“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随着《酒神曲》一起飘来的还有浓郁的酒香味,只见身着长袍汗衫的酿酒师傅们舞动着铁锹,起缸拌料,抡圆了胳膊画着大圈,拌、搅、提、转,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行云流水。不一会儿,原浆酒便流了出来,酒香直冲人的脑袋顶上,让人顿生醉意。醉人何止是酒啊!分明还有这古朴而悠久的酒文化。

走出汾酒博物馆,甘冽而持久的酒香味还依附在我的衣间。屋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又纷纷而落了。小时候,我总疑惑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如此灵验,在每个清明时分,雨都像是被上了发条般,准时落下,丝毫不差。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在山西制定的,相传羲和观天制历,就在山西省稷山县最早确定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最准的,清明落雨,小雪飘雪,立秋知了声声,霜降芦花满天,哪一个节气的变化与特征都是那么分明。清明就该落雨呀!为了忠义报国的介子推,为了十里飘香的杏花村。

而如今,杏花村汾酒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园林式的集厂区、博物馆、教育基地于一体的大型酒企。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绿色、低碳、高效、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大型生态型企业。

在汾酒厂区的开放区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制曲车间,那悠远飘香的稻谷和麦穗的气息萦绕在我记忆深处,久久未曾淡泊。清明时节,屋外是瑟瑟凉意,而走进曲房的一瞬,我整个人从头到脚温暖了起来。成片成片的曲块摆放齐整,这由大麦和豌豆制成的曲块就是香气的源泉。汾酒的制曲过程分有很多阶段,卧曲、上霉、晾霉起火、养曲、晾曲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多极致精细的工艺要点,稍差一步,味道就变了。

我细嗅着这酒曲味,脑海里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耕田。这是古老黄河流域的农耕之地,这是传统农业文明的精华之所在。“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不多时,麦子种下了,谷子种下了,高粱玉米成排成排地种下了,这片沃土上,种下了希望,种下了未来……

雨,还在连绵不休地下着,隔着雨帘,我遥望着杏花村的酒旗,目光停留在骑在牛背上的牧童雕塑上,思忖万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后人再次吟咏起这首经典的《清明》时,不知是否能感受到,那酒香背后的缕缕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