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抗战影像记忆|弹道下的闪光

来源:新华社时间:2025-04-08

1944年夏,茫茫夜色之中,山西忻州南同蒲铁路一处铁道旁不时发出低沉却又整齐的号子声:“一——二——三——!一——二——三——!”

就在铁路即将来个“大翻身”之际,一名八路军摄影记者打开相机快门,轻声念起“一、二”的口令,一旁协助的同志闻声后迅速划着火柴,点燃闪光灯里的镁光粉。黑夜里随即闪射出一道白光,把抗日军民携手掀翻铁路枕木的经典时刻永远定格了下来。

如今,这张题为《切断敌人的供给线》的照片常年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被摄影家赞誉为“文献性”历史作品。

1944年,抗日军民携手掀翻山西忻州南同蒲铁路路段枕木。李峰 摄

1944年夏天,李峰作为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的摄影记者,跟随一个团去破坏敌人的铁路线。为了严防敌人事先发觉,部队和民工夜行日宿,经过连续两晚急行军,终于抵达目的地。

那时,敌人沿铁路线修建了大量碉堡,被指战员们嘲笑地称为“乌龟壳”。碉堡与碉堡之间的铁路线,一般都在敌人视线或炮火射程控制之内。

为了保证破路民工的安全,部队先把敌人的碉堡围住,监视敌人的动静。万一被敌人发现,部队就用火力把敌人封锁在“乌龟壳”里,保护民工强行破路。部队部署完毕以后,民工们用土造铁钳,拧开一处钢轨上的道钉,开始使劲推掀铁轨。

 

观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听讲解员讲抗战的故事(2025年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李峰回忆说,为了尽可能不让敌人发觉,他同指挥员商量好,在完成任务的最后时刻拍照。拍照之前,还让战士们特地告诉民工,照相时的“火光”是自己人点的,不是敌人打来的,不要惊慌,不能乱跑。

“这种思想工作非常必要,因为老百姓从来没见过镁光。”李峰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

镁光粉一闪,也就意味着行动暴露。所以,指挥员立即发出了撤退命令。李峰他们刚刚撤离现场,敌人的炮弹就朝着镁光粉闪亮的地方打来。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摄影记者的器材奇缺且落后。李峰当时用的是折合式蔡司照相机(最大光圈只有F4.5)以及一支闪光灯,仅有的一点镁光粉用一小块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油布包着。“至于胶片的感光性能,是无法选择的,一年能供给我十来个一般的胶卷,就挺高兴了”。

观众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其所指的照片正是《切断敌人的供给线》(2025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这位历经战火锤炼的战地记者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压根就没有拍摄“名作”的念头。

“那时我还是个刚20岁的毛头小伙子,只是觉得老百姓让铁路打滚的这种场面,太出奇、太壮观、太伟大了,它非常形象地显示了人民群众在人民战争中的伟大力量,我必须在敌人的弹道距离以内,不惜冒任何危险,抓住这个历史的瞬间,留下人民战争的这种光彩。”

主笔:刘金海

编辑:章磊、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