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平遥

《又见平遥》一城入戏阅千年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4-07

《又见平遥》大型实景演艺

清明,是春日的呢喃,是时光的褶皱,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归家密码。

4月4日至6日,清明小长假,当归乡与春和景明相遇,很多人选择了“怡然见晋中”,选择了平遥古城外沙瓦剧场《又见平遥》。

当《又见平遥》舞台上,赵东家应和着“命运齿轮”的节奏,声嘶力竭地喊出“我要回家”时,这声横跨百年的呐喊,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也道出了无数人对血脉传承的执着、对家族情怀的坚守以及对家乡故土的思恋。原来,对“家”的眷恋,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永恒诗篇。

祖籍太原、长期在南京工作的宋先生已是第二次观看《又见平遥》,面对此情此景,他还是没忍住流下了眼泪,而他悄悄看了看周围,很多人都在情不自禁抹眼泪。

剧中,为保住王家血脉,232名镖师远赴沙俄,最终全部客死异乡。他们的牺牲,是为了让血脉得以延续;他们的坚守,是为了让家族情怀代代相传。赵东家的呐喊,是对祖先的承诺,也是对未来的期盼。他让我们明白,血脉传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使命,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清明节,我们扫墓祭祖,不仅是为了缅怀先人,更是为了凝聚家族情怀。

《又见平遥》的独特之处在于沉浸式演出形式。观众不再坐在台下被动观看,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穿梭于不同场景中,与演员近距离互动。当观众涌进剧场,随意站在演员身边,好奇地环顾四周,黑暗的剧场内,灯光亮起、音乐环绕,一段晋商的血脉传奇便由此开始。

从“镖师洗浴”到“灵魂回家”,再到“大院选妻”,每一个片段都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剧中还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如晋商票号、镖局文化、民俗风情等,通过戏剧、舞蹈、音乐、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历史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又见平遥》不仅是一部情景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它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与传统艺术结合,将黄土、高山和古城等恢宏场景搬进室内,借助环幕投影、智能追踪等数字技术,与沉浸式叙事深度融合,以创新的行走式观演模式、穿越情境体验,将多种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剧场语言,引领游客深切感受晋商诚信文化。

当千年古韵与现代文旅碰撞,从《又见平遥》到“怡然见晋中”,晋中以“融合”为本,以“怡然”为魂,从“单一业态”到“全域消费链”,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活力,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创新的力量。如今,《又见平遥》已然成为晋中乃至山西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又见平遥》首演于2013年,数据显示,《又见平遥》已累计演出超8400场,接待观众超6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10亿元。演出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带动了平遥古城夜间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见平遥》衍生的主题酒店群、印象新街等项目,吸引大量游客留下来、住下来,成为推动平遥旅游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

“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是人的德行”,这句打动观众的台词是《又见平遥》的核与魂。演出结束,观众意犹未尽:“自己既是置身事外的看客,又是故事的亲历者,声光电技术渲染着悲壮感人、惊心动魄的氛围,这不只是简单的视觉震撼,更是穿越心灵的共鸣之旅,在记忆褶皱处敲击出未曾察觉的情感回响。”

据介绍,下一步,《又见平遥》项目将通过构建“数字创意+文化IP”转化链条,探索更多元、可持续的文化传播路径,使千年晋商文化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具活力的当代表达,使“怡然见晋中”更加绚丽多彩。

文 / 记者 史俊杰 图 / 记者 程婧